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家長們有沒有發現,有的孩子慢慢長大,變得任性,自私、厭學,越來越難管教,甚至越慣越叛逆。有的孩子卻很有規則感,尊重他人、獨立性強,學習也不用家長操心,是大眾眼中“別人家的孩子”孩子截然不同的性格,究其原因還是家庭教養的文化差異。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孩子,那么該如何正確引導小孩厭學呢?
如何正確引導小孩厭學
1. 對孩子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氣氛進行改變
青少年學生朋友們,形成厭學情緒的緣由多數是來源外部的影響。也有部分純粹是因為自己學習壓力過大,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沒有取得良好的成績才出現的厭學。對于父母來說,一旦發現孩子有厭學情緒時,可以稍微改變下周邊的學習環境,引領孩子去學習。
比如孩子學習時,周邊盡可能不要有外部的噪音擾亂。或者勸導孩子懂適當的放松,這樣才能更高效的學習。
2. 多與孩子溝通交流
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是很關鍵的。對家庭來說,父母和孩子平和的溝通交流,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庭的親密度。特別是中高中階段,課業比較忙碌,學習壓力也比較大,形成厭學情緒挺尋常。
例如:飯后之余可以多問下孩子在校狀況或是學習上有無什么問題,發現孩子意志消沉時可以激勵孩子,協助其樹立信心。只有多交流,才能發現問題,以便更好的解決問題。
3. 可以跟孩子做朋友,但要樹立威信
我們不能失掉為人父母的“威信”,可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但也千萬不能忘掉在孩子心里,樹立威信和權威。做為父母,假如不能樹立起威信和權威,這樣也不能管束小孩。只有樹立起威信和權威,孩子才可以懂事。這樣在孩子處在討厭學習狀態時,家長可以通多多交流、多講理。如此一來,孩子心里也能接受你中肯的建議和意見。
人一生中在家庭中生活,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習慣養成對孩子未來發展的作用至關重要。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往往都是父母問題的反應。父母的說教、對成績的無限強調等等都很容易造成孩子對學習的厭惡。因此,改變孩子的同時,父母也應認識自身的問題并積極的加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