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是孩子的一個特殊階段,剛結束幼兒時期進入少兒時期,孩子會有很多的地方不適應,甚至是會出現學習跟不上的情況;如果孩子真的出現了跟不上的情況,那就要想辦法引導孩子。
一年級的孩子跟不上怎么辦
1、讓孩子在預習中多問“為什么”。
預習的目的是讓孩子提前熟悉書本內容,以便讓孩子在聽課時不會感到陌生。在孩子預習過程中,我們最長處可以引導孩子對于新的知識,遇到不會的知識點可以先在本子上打個問號。
這個過程中,讓孩子自己多思考、多問“為什么”,這樣孩子有了求知欲和延遲滿足,他們在上課時才會認真聽講、積極提問,同時也會將知識點記的更牢固。
2、培養孩子認真聽講的習慣。
有的孩子即使預習了也仍然成績很差,很大原因就是因為聽講的習慣差。要么上課愛和同學講話,要么上課愛搞東西,要么上課看課外書,要么上課老愛走神…
3、讓孩子自己說“我要學習”,而不是我們告訴他“你要去學習”。
這樣做并不是說讓孩子喊口號,而是通過我們的培養,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從而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孩子的學習興趣除了靠預習以及本身對知識的好奇感之外,還有很大部分在于老師的鼓勵和表揚。
4、培養孩子主動和同學討論問題的習慣
我們自己上學時也會發現,有時候問老師問題總怕老師會嫌棄自己笨,因此心里壓力不小,但只要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問題,我們的興致就高昂起來了,而且同時我們的思路也會越來越開闊。
這是因為同學在一起思考同一個問題時,也會存在一種隱形的競爭關系,他們會暗自較勁兒,心想“我要快點解出來,讓其他同學覺得我好厲害”,增強孩子的學習動力。
一年級孩子跟不上是什么原因
孩子缺乏規律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從幼兒園到小學不僅僅是學習內容的增加,而且涉及學習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課堂上的標準坐姿、認真聽課的態度、有問題及時舉手發言等一系列行為規范,都要求孩子盡快適應。
家長對孩子過度溺愛,或者對孩子沒有意識的進行引導,還是讓孩子以幼兒園的行為習慣進入到小學一年級,孩子在課上的注意力非常不集中,沒有聽清楚老師講的學習內容,沒有跟上課堂的學習節奏,也就導致了自己學習成績低。
在一年級的學習過程中,父母缺少監督和鼓勵
一年級的書本內容不算太難,但一年級的學習生活卻是由幼兒園到小學生的轉變,孩子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班級里的學生比較多,老師沒有精力和時間對孩子進行一一照顧,那么課后作業的完成質量和當天學習內容的檢查都需要父母的參與。
一部分父母忙于工作,抽不出時間來和孩子相處,尤其是幫助孩子解決作業的問題,這樣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又不能夠及時的得到解決,學習進度就會落后。
看到孩子的成績下降,家長的態度又不是很好,對孩子進行苛責,缺少了對孩子的鼓勵。那么孩子無論是在學校中還是在家庭中,都沒有得到別人的真心認可,慢慢地對學習可能失去信心。
小孩的知識儲備量不夠
不足以跟上小學的學習強度和節奏,越落越多,自信心受到傷害。現在很多稀奇古怪的教育觀點充斥網絡,家長之間相互攀比,有些家長放養式管理從不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言必歐美國外如何如何。
加上國家限制幼兒園教拼音識字數學等課程,校外學前班質量參差不齊,有些人沒有上學前班,有些上了學前班跟沒上一個樣。到了小學,小學老師上課是根據教學進度上課,課程節奏進度比較快,識字量,計算基礎,拼音等如果太差,就有可能跟不上節奏了。
搞好學前幼小銜接。已經上了一年級了,成績不好,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補習。這個過程最好是家長親自參與,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各項優缺點,多鼓勵,少批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培養正確的思維和學習習慣。
補習到了能跟上班級教學,學習不再吃力就可以停。長期補習,容易滋生不重視課堂學習的情緒,對后來學習影響更不好。
一年級孩子怎么教育
首先是要創設好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因為這時候的小孩子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
第二,要重視家庭教育,家長要多看書,要學會科學的教育孩子,鼓勵孩子。
第三,要去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
第四,要鍛煉孩子的自立能力,讓孩子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