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性的發展對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極為重要,自我控制能力并非生來就有,而是在后天的環境中,隨著認知的發展和教育的影響而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所以孩子的自律性差,家長一定要注意引導。
一年級孩子自律性差怎么辦
1、給孩子合理的學習安排。良好的習慣必然是有合理的行為安排的,想要讓孩子的習慣能夠更加持久,讓孩子形成足夠的自律能力,首先在行為習慣的安排上就一定要合理輕松。從微小的習慣開始慢慢培養,然后再形成一個更加良好的行為體系。
所以,在孩子的習慣培養之初不要一張時間表安排得滿滿當當的,盡可能地設計一些孩子能夠完成的任務,比如看書半小時、每天背一首古詩等等,這些習慣也許很小,但勝在完成度高并且更能堅持。
2、忽視結果的需求而強調過程的執行。很多時候家長們在安排孩子做事情的時候,往往都是以結果為導向的,比如只要你做好這件事情,你就可以去看電視,你做完作業就可以去玩等等。以結果為導向的約束讓孩子在做事情上沒有足夠的持續力,也就是把事情做完之后,就再也沒有動力去堅持了。
因此,想要真正將孩子的習慣培養起來,讓孩子擁有足夠的自律能力不用家長們過多的監督,就需要去忽視一些結果導向的需求,而重在過程的執行,重在培養良性的生活模式。
3、孩子需要有一個好的身份認知傾向。很多時候,我們會培養出各種各樣的習慣,往往是因為我們的潛意識里想要自己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比如,我們要求孩子能夠培養課后先做作業后玩耍的習慣,就需要讓孩子對自己的身份有認知,這樣的習慣是一個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才有的行為。
又比如孩子睡前會看書這個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自我認知就認為自己是一個愛看書的人,因此才有這樣的習慣。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身份認知傾向,能夠讓孩子從主觀意識上去規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形成自律與習慣。
4、良好的習慣和自律的形成需要有好的結果反饋。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習慣性地去堅持做一件事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在做事情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快樂的感受,而這就是正向的結果反饋,這樣能夠促使我們把事情堅持做下去。
因此,想要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并且逐漸形成自主性的自律能力,家長們需要給孩子一些“獎勵”。
一年級孩子自律性差的原因
1、父母自身缺乏自制力,脾氣暴躁。一些父母本身脾氣就比較火爆,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寶寶自然也就會變得缺乏耐心、浮躁、脾氣暴躁,父母的言行舉止在寶寶的成長學習過程起著榜樣的作用。
如果爸爸媽媽總是因為小事而發牢騷,或者因為孩子做錯事就大發脾氣,大聲呵責,或者家庭氣氛緊張,父母經常吵架,孩子的長期缺乏安全感,同時缺乏父母的引導,孩子很難有良好的自控能力。
2、父母疏于照顧,缺乏親子溝通。孩子的自制力要依靠父母日常生活的引導與教育,如果父母對于孩子只是采取無所謂的態度,對于孩子不守規則的行為放任自流,缺乏親子溝通,孩子很難形成良好的控制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性
1、制定時間計劃表。培養孩子自律性的前提就要讓孩子具有管理和計劃時間的能力,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從而制定一個具體的時間計劃表,讓孩子具有自己支配時間的觀念,孩子才能學會珍惜時間,并且能夠有效的利用和把握時間。
當要求孩子在某一方面自律時,家長要盡可能想辦法把你的要求與孩子的某種需求關聯起來,構成因果關系,給孩子的自律提供一個強大的動機,促使孩子心甘情愿的去完成。
2、給孩子合理的學習安排。良好的習慣必然是有合理的行為安排的,想要讓孩子的習慣能夠更加持久,讓孩子形成足夠的自律能力,首先在行為習慣的安排上就一定要合理輕松。從微小的習慣開始慢慢培養,然后再形成一個更加良好的行為體系。
所以,在孩子的習慣培養之初不要一張時間表安排得滿滿當當的,盡可能地設計一些孩子能夠完成的任務,比如看書半小時、每天背一首古詩等等,這些習慣也許很小,但勝在完成度高并且更能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