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是很多家長都會面臨的難題。多數家長認為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他們不積極、不聰明、不專心,或者是由于電子產品等干擾因素造成的。然而,這些觀點大都只是表層現象,并沒有深入挖掘厭學背后的真正原因,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下孩子厭學的真正原因。
孩子厭學的主要原因
1、不會學習。孩子學習能力差、學習方法不當,導致課堂上聽不懂、作業做不完、考試分數低。由于學習效率低,這類孩子在學習上付出更多的時間,卻收獲甚微,尤其是看到其他同學都比較輕松就能完成學習任務并取得更好成績后,就會感到焦慮和自卑,從而產生厭學情緒。
2、沒有目標,認為學習是為了他人。他們不知道學習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認為是受父母、老師逼迫才學習的,同時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沒有思路和方向,得過且過,從而產生厭學情緒。
3、學習興趣不高。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處于成長中的兒童青少年,興趣的顯著特點是動搖性,只要干擾因素強烈,就會發生轉移。看小說、打游戲、上網、早戀等,當興趣逐漸轉為這類活動,學習興趣也就隨著降低了。
4、自信心不足。孩子也很努力學習,也嘗試了很多的學習方法,但學習成績始終無法提高,沒有體驗到成功的歡樂。一次次的失敗,讓他們認為自己天生愚笨,智力低下,不是學習的材料,因而產生了厭學情緒。
5、學校、老師、周圍人的原因。學校老師課堂效率低下,為了彌補就會拖堂,甚至占用了課外活動時間,給孩子布置大量的課外作業,使孩子沒有時間去做喜歡的活動。
另外,有些孩子受消極群體影響,有句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為身邊有輟學、厭學的朋友,導致了孩子受到了影響,畢竟,孩子年齡還小,很容易受周圍環境或他人的影響。
6、抗壓能力較弱。許多學生雖然主觀上有學習的愿望,但學習是一項艱苦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時間及毅力,目前的中小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生活中的任何困難幾乎都是父母幫助解決,因此很多學生堅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難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學、去動腦,長期下去,便產生厭學情緒。
孩子有厭學傾向的具體表現
1.孩子逃避上學,不愿見老師,一說上學就謊稱肚子疼、頭痛等;
2.孩子上課打不起精神,課后無精打采,對以前喜歡的事物都失去了興趣;
3.回家不愿做作業,一看書就犯困,考試前有失眠、頭疼等生理反應;
4.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看了半天一個字都沒記住;
5.孩子不愿家長過問學習上的事情,對校園生活避而不談,如果家長過問,孩子就默不作聲或發脾氣;
6.孩子的性格變得孤僻,情緒焦躁不安,學習效率低下,總是胡思亂想。
孩子厭學怎么辦
1、了解孩子厭學的真實原因。父母可以結合平時對孩子的觀察,嘗試找到孩子厭學的真正原因。父母只有在知道真實原因之后,才有可能做到“對癥下藥”,否則,很有可能,孩子會覺得父母并不理解自己,反而給孩子帶來二次傷害。
2、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能力與興趣。很多厭學的孩子一般都是由于學習跟不上,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責怪以及同學們的輕視。他們就索性破罐子破摔,經常逃學,在外面玩。
因此,老師和家長,尤其是家長要及時想辦法,輔導孩子的學習,只有孩子的學習提高了,才會使他們變得自信起來,那么學習的興趣自然而然就會產生。
3、不要給孩子過大壓力。壓力過大也是導致孩子出現厭學的原因之一,特別是家庭父母如果過于焦慮,在學習上過多干涉要求,一不達標就開罵或者開打,而這些都會使孩子不愿意面對而出現厭學。因此要試著接納孩子,不要給他們施加過多壓力,在考試不達標時以擁抱去安慰,會比一味的指責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