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在面對長期的學習壓力,于是產生了厭學情緒,有的動不動就想回家,或者是不寫作業,沉迷游戲和刷視頻。那么,對于厭學的孩子應該怎樣引導?
對于厭學的孩子應該怎樣引導
1、塑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父母要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當孩子完成一天緊張的學習,回到家后還要做大量的作業,這時家長應該適當地為孩子緩解壓力,比如吃飯的時候多和孩子聊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而不是一味的教孩子努力學習。
2、多與老師溝通
家長面對孩子的厭學情緒沒有引導,導致孩子變得更加散漫,甚至有的上課睡覺、課后網吧、曠課逃學。此時家長可以校方老師保持聯系,務必經常參加家長會,及時了解孩子學習情緒和在校情況,同時配合校方教師的工作,共同引導孩子的學習成長。
3、幫助孩子樹立目標
幫助孩子從思想上高度認識學習的重要性,擺正自己的人生態度,明確學習的目地。學習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只有通過學習掌握了技能,才能創造價值,只有創造了價值,才能成就自我。
孩子厭學的原因
1、父母過分注重成績
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唯成績論”。父母過分地看重孩子的分數,孩子表現好與不好,唯一的評判標準就是成績的好壞。這種情況下,孩子厭學往往是對父母教育方式的一種回應。
2、父母對孩子不夠關心
父母對孩子忽視,甚至是漠視。不管孩子好或是不好的行為,父母基本上看不到,有點散養過度。這種情況下孩子厭學,是為了能夠引起父母注意,提醒父母自己的存在。
3、親子關系不和諧
親子關系比較差。當親子關系差的時候,孩子會故意與父母對著干,故意氣父母,甚至報復父母,很容易通過“厭學”來對抗。
一個好的環境需要社會、家庭、學校之間相互配合,社會的鼓勵、家長的關懷、教師的重視、同學的友好都有利于營造一個重學、樂學的氛圍,消除厭學學生被拋棄、被歧視的感覺,對學習由厭惡感、恐懼感變為愉悅感、舒適感,從而積極、主動、愉快地開始新環境中的生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