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其實是鍛煉孩子抗挫折能力吃苦能力。在現代社會也是很難得的品質。孩子擁有頑強毅力和積極向上的心態,對于以后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培養孩子吃苦精神?
如何培養孩子吃苦精神
1、陪孩子運動,如長跑
這點我體會很深,通常和媽媽跑步時,媽媽會示弱,孩子堅持性偏差。和爸爸長跑時,通常不會讓著她,孩子跟在后面卻樂此不疲。所以全家每天堅持跑步,任何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定的時間。慢慢孩子把跑步當做習慣同時就會有助于堅持吃苦的意識。
2、給予適時的挫折嘗試,增強孩子意志力的鍛煉
有意識的培養孩子吃苦意識,對于其克服困難,培養堅強意志力打下基礎。當孩子能一步步戰勝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會大增。
3、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認為,孩子們現在所處的環境都很優越。不需要讓他們為養家出一份力。反而有一個現象,他們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情,總有家長代勞。
想讓孩子吃苦的第一步,是他們有能力做的事情,讓他們自己來,學會不怕麻煩,自己承擔責任的能力。
4、孩子多參與家庭事務
家庭是爸爸媽媽和孩子共同的港灣。不能把家務的重擔都給家庭中的一兩個人。多少父母在孩子小時候說,孩子小不需要承擔家務,只要好好學習就行。可等孩子長大了又抱怨孩子沒有責任心、不懂吃苦,連最基本的家務都不會做。
讓孩子參加家務,可以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和愛,還可以讓孩子學會吃苦。因為,做家務是需要付出辛苦的。
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1、教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可以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早上自己穿衣服穿襪子,讓孩子參與到日常的家務活動當中,比如擦桌子、拖地等等,在這個過程中使孩子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并學會自理打理自己的生活。
2、有意識地讓孩子吃一些苦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苦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十分的重要,但是現在的孩子們在父母的呵護下常常不懂什么是苦,什么是累。
因此,父母們完全可以收斂一下自己對孩子的寵愛,讓孩子多參與一些勞動,多經歷一些挫折,不要事事包辦,遇到問題也讓孩子自己去解決,由此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加強他們對現實生活的深刻認識,這對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優秀品質都極為有益。
3、讓孩子懂得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家長們應經常給孩子灌輸一種做事要堅持的理念,對孩子堅持做事的習慣家長應給予以及時的鼓勵,并在平時督促孩子把每一件事情從頭至尾地完成,鍛煉孩子的意志。
4、帶孩子多接觸新環境
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出去接觸外面的世界,比如去陌生的公園或游樂場,去陌生的場合見見陌生人,多接觸陌生的環境和陌生人對提升孩子的環境適應能力有很大的益處。
懂事的孩子如同父母的小棉襖一般暖心,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乖巧懂事,長大以后能夠獨立自主,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多多用心。
很多父母覺得吃苦,就是給孩子制造些困難或者磨難,讓孩子深刻體會什么是苦,讓孩子在苦中去受教育和鍛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