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棟梁之才,如果什么苦都不舍得讓孩子受,那么以后可能會害了孩子,那么,怎么培養(yǎng)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
怎么培養(yǎng)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
1、生活中多帶孩子一起參加社會實踐
經(jīng)常給孩子報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義賣報紙、體驗農村生活、與農村孩子或者窮困孩子交朋友等。另外,讓孩子學習完成適當?shù)摹<覄铡H绱驋咝l(wèi)生,煮飯、洗碗,清理房間等,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和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并給予精神鼓勵,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2、家長應該以身作則,主動與孩子一起吃苦
由于現(xiàn)在的家長工作很忙,較少與孩子溝通,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代溝越來越大。家長應該犧牲一點工作時間,與孩子經(jīng)常在一起。做為家長,應以身作則,主動與孩子一起吃苦。
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進行體育運動,比如晨跑、打球,、游泳等。這樣既增加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同時讓孩子得到了鍛煉。
如果孩子不怕苦,就容易成功,就容易搞好學習。遇到困難不會后退,遇到艱苦生活不會持有悲觀失望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夠適應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里市場的競爭。
3、培養(yǎng)孩子自立
智慧父母培養(yǎng)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在家里,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學習上,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心理上要獨立。
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能獨立思考問題,能有主見,從而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礎。
孩子從小要吃這四種苦
1、讀書的苦
孩子在小的時候,是增長知識和能力的階段,這個時候不讀書,要等到什么時候呢?不管時代怎樣變化,讀書都是重中之重,有些貧困地區(qū)的孩子,不讀書就永遠也走不出來。固然讀書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但是如果小時候這點苦都受不了,那長大以后可能承受的苦要比這個多出百倍、千倍。
2、批評的苦
孩子犯錯誤是常有的事兒,如果家長不舍得教育,總是縱容他,那么將來可能會害了他。孩子做錯了事,很多家長都會說:“孩子還小,你說他也聽不明白,長大就好了。
‘實際上,孩子并沒有成人那樣成熟,有些行為他不懂得正確與否,如果此時家長不批評、不教育,那么對于孩子成長來說無疑是不利的。
3、規(guī)矩的苦
俗話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小時候,媽媽經(jīng)常教育我們,吃飯的時候不能敲碗邊,不能吧唧嘴,不能怎樣怎樣,實際上這都是在立規(guī)矩。
想讓孩子守規(guī)矩,不僅家長要以身作則,還要讓孩子懂得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做了不該做的事情要承擔什么后果。
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自由,也需要約束。只有承受了規(guī)矩的苦,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對以后的發(fā)展大有益處。
4、吃虧的苦
在與小伙伴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你吃虧、他占便宜的情況發(fā)生。其實只要不危及人身安全、不涉及人格尊嚴,吃點“小虧”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發(fā)展,可以提高孩子面對挫折的適應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
老祖宗有句話說的是:吃虧是福。其實愿意吃虧的人,終究吃不了虧,而喜歡占小便宜的人,也往往占不到便宜。
其實,培養(yǎng)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無需刻意為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jīng)歷難以計數(shù)的挫折,搭積木的失敗、學習的困難、和伙伴相處的矛盾等,只要我們不要試圖讓孩子繞過這些挫折,給孩子試錯、改錯的機會,讓他們去體驗挫折,才能逐漸增強抗挫能力,擁有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