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一詞用來描述對學習對象、學習環境的厭倦并產生逃避心理的一族癥候或狀態,它還包含著恐學、憎學等心理。說得更明白一點,厭學就是不喜歡學習了。那么孩子不想去學校是什么心理呢?
不想去學校是什么心理
1、在學校遭受排擠
每個小朋友在自己家庭里要么是個小霸王,要么是個小寶貝兒,他們沒有遭受過一絲一毫的生活疾苦,所以他們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并做到讓別人喜歡他。而且孩子們還會有很大的可能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讓他人覺得自己非常的霸道,甚至是無理取鬧。如果一個孩子出現這種情況,那么勢必會影響他們的交際圈,很容易在學校遭到排擠。
2、孩子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
如果孩子在學校的時候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兒也會討厭去學校。這些不開心的事兒,可能是學習成績不好而造成的不開心;或是因為做錯了事兒,老師批評造成的不開心;亦或是與其他小朋友鬧矛盾造成的不開心……每一件事兒都會牽動孩子的心,也會牽動他們不想去學校的神經。
3、不想離開家長
有些孩子對父母太過依賴,父母走到哪兒,他們就跟到哪兒。如果短時間內見不到父母,他們就會產生焦慮的情緒。這類孩子多半兒是不想離開父母,那也就是說孩子不想去學校也有對父母依賴方面的原因。
孩子不想去學校家長可以怎么做
1、家長可以嘗試著構建家校合作的模式,讓孩子與學校老師嘗試溝通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未上學之前,老師和孩子的生活是互不關聯的;這對孩子而言,老師似乎就是一個符號,充滿了陌生的氣息。所以父母要想孩子避免焦慮情緒,就應該實現家校合作的模式。要讓孩子多和老師溝通,讓其更加熟悉老師,這樣孩子才能減少焦慮情緒。
2、父母在送孩子上學時,一定要安撫他們的情緒,做好告別儀式
孩子害怕上學,多半是對父母過于依賴,一聽到要離開父母后就會產生焦慮情緒。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父母一定要做好安撫孩子情緒的準備。隨后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上學只是去見另一位“家長”,并不是自己不打算再陪伴孩子。只有充分安撫孩子的情緒,才能讓他們明白上學并不是分別。
3、父母不能過度的給孩子安慰,讓他們會依賴自己
孩子被父母過度依賴,多半是因為父母對孩子太過寵溺。孩子出現了一些“小事情”或者是“小事故”,父母就對他們過度安慰、過度寵溺,長久以往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依賴父母。
當孩子上學的時候,如果他們出現焦慮的情緒,父母就不能過度安慰他們。因為孩子要面對的東西,無論過多久都需要自己去面對——上學亦是如此的,父母并不能代替他們去上學。
4、如果孩子不想說自己在學校發生的事,父母就不應該強迫孩子
有時候父母太過關心孩子,就會讓孩子產生厭惡情緒。多數父母都喜歡問孩子學校的情況,如果孩子想要分享,那大可為之;但當孩子非常勉強的時候,父母就不要再逼迫他們。
孩子有厭學表現,做父母的首先要進行正確歸因,切不可盲目急躁和怨怒。急躁和怨怒不僅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使問題復雜化。要找到孩子不想去學校的真正原因,幫孩子擺脫這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