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上課過程中不遵守紀律,不一定是故意的,可能是孩子不懂得尊重老師或是孩子還不懂怎么去遵守規則,家長可以和孩子聊一聊,搞清楚原因,引導孩子學會遵守規則。
上課不遵守紀律的學生怎么教育
1、家長要經常和孩子溝通
孩子在學校不遵守紀律,家長不能批評和責罵,一定和孩子好好溝通,了解問題所在。并且通過約定的方式,讓孩子學會遵守課堂紀律。讓孩子明白家長是需要工作的,他是需要讀書的。
2、樹立榜樣作用
家長以身作則,樹立正面的榜樣作用。孩子出現問題更多的在于家庭教育的結果。孩子出現問題,我們家長應當首先從自己的身上去反思,尋找自己的問題,孩子的問題往往就是家庭教育的癥結所在,也是父母的影子。
3、灌輸規則意識
日常生活中也應該灌輸紀律觀念給孩子,比如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在圖書館不跑動打鬧,讓孩子從小學習有規矩守紀律。
4、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對孩子的習慣養成,要簡明、合理,堅持下去不動搖。在養成好習慣的同時,跟老師配合,培養遵守紀律的習慣。
5、讓孩子學會尊重老師
耐心給孩子講道理,通過給孩子講“程門立雪”等類型的尊師故事,引導孩子消除和老師的對立情緒。
孩子不遵守紀律的原因分析
1、缺乏良好習慣
人的各種習慣是互相關聯的,好習慣如此,不良習慣亦如此。孩子如果沒有良好生活習慣,就不會有很好的紀律性。教育孩子必須從立規矩,培養良好習慣入手。
2、老師比較嚴厲
有些老師工作方法簡單,對孩子批評責備過多,或者對孩子的問題處理不公正,會讓孩子與老師之間感情疏遠,甚至對立。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家長和老師一起合作解決,從建立師生感情入手。
3、注意力不集中
首要的原因當然是多動孩子的生理特點,一般孩子都會更加依賴于生動有趣互動性強的授課方式。如果老師的課堂組織形式單一、缺乏變化,孩子可能很容易就失去興趣。
4、尋求老師的關注
有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歸屬感和自信心,他們渴望通過出格的舉動吸引關注。也有些孩子,父母給予的陪伴和關愛不足。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反倒是一闖禍就被關注。這也使得他們產生了干擾課堂紀律的動機。
學生遵守紀律的重要性
1、養成好習慣的基礎
很多孩子不理解自己行為背后的道理,生活中需要大人去給予孩子適當的教導和規范。小學時期是孩子養成秩序性行為的重要階段。孩子如果在這個時候養成懂得約束自己、遵守紀律的好習慣,那么有助于孩子日后其他生活習慣的培養和建立。
2、有利于品德的樹立
相比道德內化的緩慢性過程,教孩子遵守紀律的美德,其實為孩子以后各方面品德的樹立,培養起了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教會孩子遵守紀律的美德,更有利于他們去理解生活,樹立品德。
3、養成孩子的是非觀
遵守紀律,讓孩子明白了生活中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夠做的。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沒有“是非對錯”的概念,然而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才漸漸形成了“對”和“錯”的概念。
4、有益于親子關系的建立
遵守紀律聽話的孩子,往往很容易贏得家長和他人的喜歡,而那些調皮任性不守紀律的孩子,往往不受眾人歡迎。
家長要培養起孩子守紀律的習慣,一定要觀點明確,態度鮮明。孩子不遵守紀律,要正面直接地告訴他們這樣做是不對的,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一個好孩子應該怎么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