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孩子學習成績的期望要合理
有的家長,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東西在孩子身上得到補償,或希望孩子能夠遠遠地超過自己。
這樣要求的后果往往會脫離孩子的實際情況,造成超負荷運轉,會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
這種情況是必須要改變的。
做為家長要面對現實,既不要對孩子的能力盲目樂觀,也不要低估孩子的才能。將自己的孩子放到他們的群體里去比較對照,然后合理地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期望水平。
當你對孩子的期望合理后,才能讓孩子處于自信而不自滿、自尊而不自負的心理狀態、只有這樣的心理狀態,才能保證孩子健康成長。
如果家長不善于科觀地分析孩子的實際情況,不適時降低過高的期望,而是一味地為孩子買參考書,約法三章,要求每次考試一定要考多少分,排第幾名,這樣往往會造成孩子厭學、畏學,進而棄學、逃學甚至離家出走。
二、幫助孩子樹立信心
信心是前進的動力,孩子的氣絕不可泄,教育的訣竅就在于如何創設成功的機會,滿足孩子對成功的心理需要。
絕大多數孩子厭學的根本原因是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如果家長適當地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創造一個能讓孩子體驗到成功喜悅的情境,滿足他們的自尊需要,他們的信心就會慢慢建立起來。
當信心建立起來后,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才會逐漸提高,厭學情緒也就會慢慢化解。
如果孩子每一次作業、考試或是成長經歷中表現有進步時,家長應該有意識地表揚,使孩子看到希望,樹立信心。
三、建立一個寬松的家庭環境
家長們可以針對孩子學習的綜合情況,來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有針對性的家庭作息時間表,讓孩子無論在學習或者休息的時候,都能進入狀態。
另外,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和頂住要選在適當的時間和場合,不要一天到晚沒完沒了地嘮叨。
也有的家長幾乎天天對孩子講道理,這樣的焦慮會傳遞給孩子,時間長了會多他以后的人生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一定要盡量為孩子創造寬容、和諧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讓他們減少煩躁,靜下心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