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厭學情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由輕到重,當厭學情緒逐漸加重,孩子會覺得學習沒有意義,學習并不能給自己帶來任何作用或好處,反而認為離開學校會是一種解脫。對于“厭學”現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糾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勢必給學生身心發展與健康成長造成極大地影響。
孩子厭學是怎么回事
1、學習能力差,缺乏學習動力。孩子不會學習往往會導致缺乏學習動力,而如果是主觀的缺乏學習動力則和厭學行為沒有必然關系,應該是家庭教育中對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出現了缺失。
2、父母不能認識和肯定孩子的優點。可能很多父母看到都會反駁:“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但是你有想過,你做的是不是孩子需要的么?“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么你不看一下呢?”長此以往,孩子很可能就會厭學,厭棄這個學業、成績給她帶來的壓力。
3、學業負擔過重,產生逆反心理。為了讓孩子上一個好學校,老師家長拼命給學生施加壓力和學習任務,以致學生完全不能承受,他們很反感老師和家長這樣“無理”地對待自已,于是越來越對學習感到厭倦。
4、受電子產品的影響。現在很多家長因為工作忙碌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為了補償孩子,他們經常會給孩子買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以為這樣是對孩子最大的補償。
殊不知這卻將孩子推向另一個深淵。受這些電子產品的影響,孩子無暇學習,只喜歡玩游戲,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心智,慢慢的也就會產生逃學、厭學等心理。
作為家長如何正確應對孩子的厭學情緒呢
1、積極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樹立科學育兒觀。父母雙方要努力提升修養,盡力給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和睦、富足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要講究科學、講究適當,“棍棒”教育和“寵溺”教育都是極端化的做法,不可取。
家庭教育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品行、習慣、心理等方面的培養,不要一味地攀比成績,而讓孩子進各種補習班。
2、家長要經常及時地和學校交流溝通,真實了解和把握孩子在學校里的生活狀態和學習情況。學校也是個小社會,學生情況也是千奇百怪,家長只有充分了解孩子在學校里的真實生活狀態和學習情況,才能及時發現問題,積極努力地去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才能有效地預防或減輕孩子的厭學情緒。
3、給孩子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俗話說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讓孩子在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當中,其學習興趣才能夠被提上來,學習成績也會提上來。
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如果孩子實在討厭學習,家長不妨嘗試著給孩子換一個好一點的學校,好一點的學習環境讓他沉浸其中進而慢慢的領會學習的樂趣。雖然這個過程有些困難,但畢竟一切都為了孩子,家長做一些努力也是應該的。
如何才能讓孩子快樂的學習呢
1、指導孩子學習方法。在輔導孩子時,不要代替孩子學習,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和遇事退縮的習慣。要教給孩子獲得知識的方法,如教孩子如何去查工具書,如何獲得自己想要的資料等。
2、鼓勵孩子自我激勵。如果孩子能夠經常自我激勵、自我鞭策,他便有可能避免學業失敗。首先要幫助孩子樹立自我激勵的目標。其次要讓孩子學會自我暗示,經常對自己說激勵的話,如“我一定能成功”。再次是讓孩子在行動中擺脫消極情緒。
3、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之所以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因為溝通很重要。父母和孩子之間有效的溝通,能夠給孩子相當大的幫助。因為家長是孩子比較信任和依賴的對象,父母能給孩子的安全感,也是他人替代不了的,良好的親子關系為有效的溝通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