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最擔心孩子的學習,都希望孩子能夠名列前茅,可有一部分初中生就是不喜歡上課,甚至是厭煩學習,那么,初中學生不愿意上學怎么辦?
初中學生不愿意上學怎么辦
1、找原因
找出問題根源,解鈴還須系鈴人!如果已經排斥家人,那么拜托給親近的老師、同齡朋友、敬重的年老長輩,讓孩子敞開心扉,說說為什么不想上學了?然后,幫助孩子解開心結,搞定存在問題,才能真正做到“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2、體驗生活
帶他去建筑工地等,適合你們操作的社會最基礎環境里做一天活,讓他感受:缺乏知識的生活,必須從最基本的求生開始,實苦不易!
孩子是否愿意上學,是由孩子對于學習的觀感而定的,如果孩子覺得學習有趣,那么他自然喜歡上學,如果孩子覺得學習無趣,那么他自然不想上學。那么五年級學生不愿意上學怎么辦?
五年級學生不愿意上學怎么辦
1、及時溝通
當孩子有反常的跡象時,我們要盡快與其溝通,這樣也會拉近我們與孩子心與心的距離。當然不同的溝通方式也會有不同的效果,因此我們要注意交流的方式,同時我們還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樣也就不會片面的看待孩子的行為了。
2、耐心傾聽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愿意上學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1、要有耐心
父母要有耐心,要循循善誘,千萬別打罵孩子,或說打擊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話。只要你注意觀察,你一定會發現孩子身上很多你意想不到閃光點,這時你要多鼓勵他,多表揚他。
讀書也不例外,只要讓他覺得自己能在讀書過程中找到快樂和成就感(來自父母老師的贊許很重要哦),你離成功就不遠了。
2、要正確了解孩子厭學的原因
放低身段和孩子溝通,這方面要讓父親出面溝通效果會更好(讓家中最有權威的一方去溝通)然后針對了解到的厭學的原因去逐步解決。切不可批字當頭,罰字當頭。要實事求是地看到孩子的優點和微小進步,及時給以肯定,使孩子有成功的感受,逐步提高自信心,由“厭學”變成“喜學”,亦不可壓力過大,父母盲目果斷。
3、要學著放手
1、慢下來,和孩子保持距離,不要天天守著孩子,觀察他,看他的表現,看他到底除了玩游戲還有沒有別的想干的,環境放松一下,然后找學校趙老師找他信任的人試著溝通,慢慢的。千萬不要放棄不要急,容易讓孩子適得其反,跟你對著干。這段日子很艱難,大部分都是當媽的在做,如果爸爸有擔當就會恢復的快一些,回到正軌的時間短一些。
2、對孩子表示同理心,其實孩子向父母吐露心聲,往往是希望能夠獲得安慰和鼓勵,從而推動他們重拾信心。如果爸爸媽媽沒有聽懂他的言外之意,就一通數落或者打罵,反而令孩子不知所措,從此怕被責罰而不敢說心里話。當孩子向爸媽吐露心聲的時候,爸爸媽媽不妨放下架子,表示理解,跟孩子產生共鳴。
3、講出合適的道理去鼓勵孩子,而不是讓孩子壓抑自己,對孩子來說,每個能夠聽入耳的道理都是可以安撫自己內心的理由。爸爸媽媽一定要懂得抓住孩子心理,用一些正面意義的話去幫助孩子過渡心理的坎。也許就是這些不經意的小瞬間,反而能教育孩子往好的方向走去。
4、家長需要對于孩子學習沒有興趣和積極性給予理解,引導孩子明白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正常的,也是必須面對的。
5、家長需要了解孩子內心發展的特點,改變一些不適合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有針對性的對于孩子進行教育,鼓勵孩子面對學習的實際難度,而不是逃避學習。
1、控制情緒不打罵好好溝通
孩子不想去學校了,作為家長肯定會生氣,但依然要控制好自己的憤怒情緒,要知道打罵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只會讓孩子更逆反,要做的就是好好和孩子談談,了解一下孩子不去學校的原因,看看孩子有沒有提出什么條件和要求等。
2、理解孩子的壓力
孩子不去學校了,家長不能只顧自己的尊嚴或者面子,認為孩子不去學校了,讓自己感到丟人,其實應該多替孩子想想,孩子不去學校自然心理也有很大的壓力,不是遇到了特別大的事情,或者實在是受不了了,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的,還是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問題,這樣問題才容易解決。
3、不要急著解決問題
孩子不去學校了,作為家長著急歸著急,但不要急于解決孩子不去學校這件事情,待孩子的情緒穩定了,在和孩子好好談談,問清楚孩子不學校的原因,根據原因再做出決定,切不可孩子不去學校,家長馬上就責罵數落逼著孩子去學校,家長要保持冷靜,先冷幾天,也不過問孩子的事情,還是好好的關心孩子,讓孩子心理上自己先感受到內疚,在處理會好一些。
小學的孩子剛接觸到學習,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可能不太適應學校的學習進度,聽不懂老師講的問題,從而對學習產生了抵觸心理,所以不想去上學。那么小學生不愿意去上學怎么辦?
小學生不愿意去上學怎么辦
1、接納孩子的情緒
家長只有完全接納孩子的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接納孩子,想法提高孩子的自我價值感,這樣孩子才有可能愿意把內心的真實想法告訴家長,否則孩子面對你的詢問可能就一言不發、沉默是金了。
2、認真傾聽孩子的話
家長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話,這一步也很重要,家長只有完全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找對問題的癥結。
1、幫助孩子認清人生的目標。人活著是有目標的。沒有目標的人生就像大海里失卻航向的船只一樣,只能在海面上毫無目的的打轉。對于一個高三的學生來講,他的人生目標就是考上大學。一個高三的學生,如果在這一點上糊涂,那么他的行為就像你說的你的孩子一樣,上起學來沒有動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就應當聯系老師,想方設法把孩子這個階段必須要完成的人生目標給其講清楚、講透徹,讓孩子明白,這個年齡階段,不上學、不參加高考又能干些什么呢?如此下去,將來又能干些什么?能干成些什么?孩子一旦在這個方面有所醒悟,上學偷懶的行為立馬就會改變。
2、幫助孩子認清高考的重要性。高考對絕大多數家庭的絕大數孩子來說,是其人生成功的起點、轉折點。倘若沒有了高考,那么,對于絕大數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講,又能憑什么去闖社會,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去實現自己自己的人生價值、人生理想呢?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高考,高考的意義無論怎么說都不過分。這一點,家長同樣要聯合老師給孩子講清楚、講透徹。
3、給孩子一定的醒悟時間。該講的道理都講了,那么,孩子在聽完道理后,是不是立馬就能把錯誤的行為改過來呢?答案是不一定。為什么呢?因為按照常理,一個學生到了高三,許多道理他自己應該明白,如果還稀里糊涂,這就說明這個孩子對我們前述的那兩個問題從來就沒有認真考慮過,因此,你要他在一兩天的時間里就把他從來就沒有認真考慮過的問題一下子想清楚,一點可能性都沒有。那么,怎么辦呢?答案就是等。給孩子一定的時間,讓他自己去思、去想、去悟、去體會,如此,他的行為才有可能轉變。
4、最后的決定還得孩子自己來做。孩子一旦想清楚了,他的行為就會告訴家長。上學不再偷懶了,說明他真的對前述的那兩個問題認識清楚了,這時,家長只需配合好即可,不必多嘮叨;如果改弦更張干別的事去了,那么家長也不要阻攔,因為根據筆者的經驗,出去干不上一個月,肯定還得回家上學。
個中的原因很簡單:沒學歷,出去只能干苦力。試問,現在的孩子有幾個能吃下這種苦?如果還是老樣子,家長就只能同其攤牌,直接問他想干什么,想法合理,適當支持;想法不合理,明確否定;倘若糾纏,家長就必須下定決心,忍痛割愛,讓他自己去闖。這樣的孩子走上社會十有八九是會碰得頭破血流的,這個時候,家長再來收拾亦不為晚。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要做好孩子補習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