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想讓孩子好好學習,有一個好的成績,將來考上好的大學。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從不喜歡學習到討厭學習,從不想去上學到拒絕上學,父母再兇狠的責罵、老師再充分的道理、同學再熱情的呼喚也無法打開這些孩子的心門,厭學拒學已然成為擺在家庭、學校和社會面前的一道難題。那么,孩子厭學為什么?父母該怎么去做?
孩子厭學為什么
孩子厭學都有哪些表現?
1.輕度厭學
主要表現為不喜歡學習,對學習有抵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下不完成作業、抄作業或應付作業等,輕度厭學主要是思想上的抵觸。
2.中度厭學
將思想上的抵觸付諸行動,出現上課不聽講,經常出現遲到甚至曠課等違紀行為,人際關系也會隨之出現問題。
3.重度厭學
由思想和行動發展到了心理問題,對學習充滿了恐懼,心理上十分自卑,不愿再回到學校,不敢面對老師和同學,這類孩子往往會休學或退學。
孩子為何會厭學?
(一)厭學心理的客觀原因
1)為了獲得父母的照顧及關注
部分孩子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來自父母足夠的關心和愛護。如父母因某些原因缺席孩子的童年,或相處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冷淡。這種童年重要家人關注和照料的缺失和不足,會使得某些孩子在學齡期以各種不可思議的理由拒絕上學。
2)為了避開某些自己不想面對的學校人際關系
有些厭學的孩子在學校曾經受到來自老師或同學不友善的對待,有的甚至是學校霸凌。而大多厭學孩子在情緒表達和管理,以及人際溝通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比較難以相處,長此形成惡性循環。
3)為了避開來自學校體系的負面評價,獲得其他方面的認可
部分孩子厭學可能是因為在學校現有的成就評價體系下得不到自己期望的認可,而在學校之外的一些領域,比如體育運動項目、電子競技、漫畫等,卻能得到無數點贊。
4)家庭人際關系的沖突
國外的學者也發現,一般不愿上學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比較復雜或是充滿人際沖突的家庭。人們習慣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百個家庭會有一百種沖突的方式,這些沖突到底是如何影響到孩子上學的狀態,影響有多深,依家庭沖突的呈現情況有所不同。
(二)厭學心理的主觀原因
1)學習動機不足
學習動機不足包括兩個層次的因素,淺層因素是無成就動機,即對學習沒有需求欲,因而沒有動機來啟動學習。成就動機對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信念非常重要,它將激勵個體努力獲得將來的成功;相反,缺乏這種成就動機會限制個人的努力以及獲得成功的可能性。表現在對學習好壞不在乎;無成就感,無抱負和期望,對學習基本上采取一種放任的態度;精神面貌萎靡不振,懶散、拖沓,常把主要精力放在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上,缺乏奮發向上、刻苦學習的原動力。
2)學習興趣缺乏
處于成長中的青少年,其興趣的顯著特點是動搖性,只要干擾因素強烈,就會發生轉移。厭學的學生大多數是將興趣由學習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了。如一些學生迷戀游戲、上網,有些本來熱愛學習的學生由于迷戀上了電腦游戲后,逐漸荒廢了學業。學生的興趣一旦由學習轉為社會不良活動后不僅對學習不感興趣,反而討厭學習、反抗學習興趣轉移的原因,除了自制力不強外,還有其他心理因素,游戲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
3)學習策略不當
學習策略因人而異,沒有統一的模式和規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對各門課程采用適合自己的、有效的策略,這些策略將幫助學生有效完成各門課程的學習任務,直至完成學業。調查中,60%的學生覺得“上課時老師講的內容我似懂非懂”,25.9%的學生“常常走神”,或“根本聽不懂”,并且課后也不想弄懂,經常抄作業,甚至不交作業。29.4%的學生認為“本人基礎差,學習吃力,即使努力了也不會有多大進步。”這部分學生由于不能達到預期目標或不能克服學習障礙的威脅,對學習產生焦慮,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失敗感、內疚感增加,形成一種緊張不安、帶有恐懼的情緒狀態。有些學生為自己確定了過高的學習目標或抱負,雖竭盡努力仍和目標相差甚遠,造成心理壓力很大,因而產生消級情緒,阻礙學習,且惡性循環,這些學生缺乏探討有效學習策略的能力,導致對學習沒有興趣,學業差,需借助外力促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