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孩子做作業就喊“胃疼”“頭疼”,一本書就困,有的孩子雖然也在看書,但是“看不進去”,不想大人問起學習的事情,家長經常問煩躁,或者轉移話題,上課經常玩不下去,下課后很活躍……這些都是孩子學膩了。孩子厭學是很多家長很頭疼的問題,很多家長想知道孩子厭學怎么辦?這里我們先討論一下為什么孩子會厭學。
初中孩子厭學原因
1.學習目的不明確
很多孩子其實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學習,從踏入學校的那一刻起,硬漢書就擺在他們面前,不明白學習的目的是什么!無論是為自己學習還是為成績學習,父母為孩子設定目標,學校給孩子排名,孩子自然而然地將學習與成績聯系起來。應試教育枯燥乏味,在學習過程中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困惑和考試壓力,久而久之孩子難免懈怠。所以,學習要有明確的目標,目標越明確,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目標有大有小,遠期和近期,小到一個班級,大到一生的志向,大到今天的計劃,大到一步步鋪就的路,都屬于這一類。有了明確的目標,孩子就會更加努力。
2.“偏題”現象
有一部分孩子,有的課程特別好,有的成績“不忍看”,這就是所謂的“偏科”現象。當你總分排名高的時候,就是老師嘴里的好學生,別人家長嘴里的孩子。成績低的時候就是個麻煩制造者,在課堂上大喊大叫似乎會打擾別人的學習。所以,當你有偏見時,你肯定會有一些課程分數會拉低你的總分。就算你中文得了滿分,數學不及格也會讓你脫離“好學生”陣營。很多時候,會讓學生對學習的信心下降,覺得自己沒有學數學的天賦,回家看看父母,原來父母小時候有過偏科的經歷,一定是他們做的不學數學基因。所以,干脆放棄數學,覺得自己不行,那真的不行。
3.父母過高期望的負面影響
每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有一定的期望。如今,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導致性格異常、厭學甚至悲劇。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越高,孩子的心理壓力就越大,從而產生厭學。很多孩子小的時候成績都很好,但是到了中學,他們的成績卻屢見不鮮,科目多,難度大。但是很多家長都會對孩子說:“你看,你以前在學校很好,現在怎么這么差?”中學生已經進入青春期。當他覺得自己無論如何都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時,就會自暴自棄,對學習失去興趣。對孩子期望太高,只會讓孩子背上沉重的腳步,一動不動。家長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否則對孩子的期望不僅不能激發,反而可能“害了孩子,累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