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平時在學校也學不進去,覺得學習枯燥乏味,這樣的結果就是出現一個惡性循環,導致孩子對學習產生了抵觸情緒,進而輟學。那么初二學生輟學在家怎么辦?
初二學生輟學在家怎么辦
1、避免反復嘮叨、說教
孩子是知道自己要學習,要完成作業的,不學習,不寫作業的后果是什么?這些他都是知道的,不需要我們父母去反復提醒。父母在孩子耳邊反復嘮叨說教只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我們成年人也不喜歡被別人催促著做事,更別說青春期的孩子。因此,父母盡量避免對孩子進行反復嘮叨、說教,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2、不要過分挑剔孩子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寫作業的字跡不好看,要求孩子要一筆一劃工整書寫,孩子于是總是寫了擦,擦了再寫,寫個作業,半天都沒寫完,寫完一科還有一科,時間一長,孩子就會覺得作業總是寫不完,對作業產生恐懼,每次想到作業,就聯想到自己寫到三更半夜還沒寫完的場景。慢慢地,就會開始逃避學習,逃避作業。
3、不要總是否定孩子
父母總是否定孩子,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沒有自信。孩子考試退步了,父母就覺得天塌下來了,對孩子嚴厲指責“你到底有沒有在認真上課的,考成這樣子,老臉都被你丟光了!”而實際上,孩子可能考試時身體不舒服,發揮失常了,父母非但沒有體諒他,反而否定他的努力。孩子在父母的否定下慢慢也會變得頹廢消極,“反正怎么做都得不到爸媽的認可,那就算了吧,我還輕松點!”
初二學生輟學在家的原因
1、學習熱情不高
學習本來是人的本能之一,到了一定年齡進入學校接受正規教育這也是一般孩子所向往的,這叫人的遵從性,也叫趨同心理。心理健康的孩子都希望自己與身邊的孩子保持一致,可是對于上校學習,其出發點是有區別:有的孩子向往學校好玩的環境,有的孩子想學到令父母高興的東西。這在學習態度就有了很大的分歧:一個是為了好玩或者害怕孤獨而上學,一個是為學到東西讓父母高興而上學。
這個不同的心理動力起初并看不出來,但隨著考試成績的不斷拉大,看到同學得到獎賞而自己得不到時,這時就產生微妙的挫敗感。這時父母如果及時發現并加以糾正問題不大,但如果忽略了這一點,當挫敗感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學習熱情也就漸漸喪失。當到了初中感到影響到了自己的面子時,或者感到對學習無望時,遇到問題不是去克服,而是以輟學的想法來回避問題。
2、學習不得要領
學習好不好,與一個人接受、消化知識的能力強弱有關,即聰明與否。其實,這僅是一個方面,學習有沒有方法、懂不懂要領也是非常關鍵的。這方面的因素包含著許多東西,例如性格特點、左右腦的區別、父母干涉的技巧、孩子的興趣點、體質的差異性等。如果父母不知道孩子的特點和弱點,一味地強調學習,這時,學習就會成為一種壓力令孩子感到不舒服,如果干涉不當,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也會漸漸喪失。
一個人長期做一件沒有興趣的事情必然產生逆反心理,這時,當遇到一件不開心的事時,就有可能以此為理由選擇輟學。
3、來自父母的壓力太大
適當的壓力是必須的,但孩子的承受能力有多大,作父母的心里應當有個數。問題是,大部分父母往往從主觀愿望出發,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一味地加壓,加壓再加壓。這時孩子的心理最復雜,想學又學不好,自己又不知道怎么辦,這些沖突到了青春期后往往全部爆發出來,這也輟學的一個主要成因。
要想解決初二學生輟學在家的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孩子輟學的原因,只有知道了原因,我們才能知道孩子討厭怎樣的行為,從根本上杜絕這種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