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思考可以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讓頭腦保持一個靈活的狀態,但是現實中卻是很多孩子都不愛動腦,這是源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習慣,平時都是大包大攬,造就了孩子比較懶惰的習慣。
不愛動腦筋的小孩怎么辦
第一,做勤于思考的爸媽。
你不必有“超強大腦”,或者擅長什么特別考較腦力的項目,比如圍棋或者數獨,但至少需要讓孩子看到,爸爸媽媽是遇事過腦子、遇到困難肯學習、對事情有自己的見解的成人。比如:
要做什么事,不要先說“這個太難,我不會”,先說“我去學”“我試試”,然后真的去學習、去嘗試;評論什么事,不要只說“誰誰誰說”,想想自己到底怎么看,然后多做“我覺得”“我認為”這樣的表達。
生活中遇到什么難題,不要馬上抓狂、失控,靜下來想一想:“我該怎么做?”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是什么樣子,孩子就會學著照什么樣子去做。毫無疑問,不要求自己思考,覺得思考沒什么用的爸媽,也帶不出會思考的孩子。
第二,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別代替或者制止孩子思考。
孩子不會思考,除了父母的示范,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在生活中很少有獨立思考的機會,他的思考,都被父母給代替或者制止了。比如:
孩子想玩什么玩具,大人會馬上跑過來教他:“哎呀哎呀,你這樣不對,看我怎么做。”
孩子想問個什么問題,大人會不耐煩:“整天東問西問,你作業做完了沒有?”
孩子想表達個什么觀點,大人會否定他:“別瞎說,你小孩子懂什么?”
甚至他從小到大的閱讀,都是大人帶著讀,一邊讀一邊講的,叫“親子閱讀”。——閱讀是最能幫孩子發展獨立思考能力的,大好機會,就被大人特別努力地給浪費掉了。
那么,如何做到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呢?我的建議是:
關于孩子的事,多鼓勵孩子自己想、自己做;
鼓勵孩子嘗試,允許孩子犯錯;鼓勵孩子提問和表達觀點,無論他的問題和思考在你看來有多幼稚;不要執著于向孩子灌輸什么,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發現。
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出獨立思考能力、習慣了獨立思考的孩子,等他上了學,你想讓他不動腦筋,其實也是很難的。
第三,少贊美聰明,多贊美努力。
大人都喜歡孩子聰明,也喜歡夸孩子聰明,日積月累之下,很容易給孩子一種錯覺:“反正我很聰明,不努力也是沒問題的。”
其實,孩子在小時候讓大人看起來覺得挺聰明,并不困難——只要做出一點大人意想不到的事兒,再加上“孩子總是自家的好”的光環,沒有多少父母,會認為自家孩子不聰明。
但為什么常常是越“聰明”的孩子,越容易成為“不愛動腦筋”的孩子呢?這是因為人們很容易有一個誤解,認為人的腦力是天生的,你放在那兒不用,它也會在,什么時候想拿來用用,它的性能都會你想像的那樣可靠。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小聰明可能會一直在,但真正的思考能力、學習能力,是日積月累慢慢發展起來的,你不培養,它們都不會天然就有。
所以我真的特別建議認為“孩子很聰明,就是不動腦筋”的爸爸媽媽:放棄脫口而出的“聰明”,轉而去多多鼓勵孩子的思考和努力。“你真聰明”和“寶貝自己想出來了,你真棒!”,在鼓勵孩子思考上,效果截然不同。
第四,有效提供幫助,引領孩子思考。
孩子學會思考,是個緩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做的事,是提供有效幫助,引領孩子思考,把有效的思考方式,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
這可能是不少爸媽感到最困難的部分:我怎么能引領孩子思考呢?咱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寫作業遇到不會做的題。
普通爸媽是這樣反應的:
“這題這么簡單,你怎么就不會做,上課干嘛去了?”——馬上不滿起來,把孩子批評一通;
“自個想想,你就是不愛動腦筋!”——馬上認為孩子不愛動腦筋;
“我給你講講。”——一股腦把你的答案給孩子,好解決眼前的問題,讓孩子快點做完作業。
但善于引領孩子孩子思考的爸媽會這么做:
“你覺得困難的地方在哪兒?”——幫孩子找到問題所在,準確定義問題;
“咱們看看書上的例題是怎么做的?”——幫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同時也教會孩子以后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
“咱們一步一步試著做做,我幫你看著。”——讓孩子自己嘗試;
如果孩子做著做著卡殼了,“來,媽媽給你講講。”——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耐心講解,直到孩子徹底明白。
用這樣的方式,大人示范的是遇到問題,我們該如何尋求解決辦法。孩子經常得到這樣的引導,就會慢慢建立起這樣的概念——解決問題是有路徑的,只要去想,一定能找到辦法。之后,他就能參考爸媽示范的解決路徑,自己去思考遇到難題該如何著手了。正如歌德所說“人應當相信,不了解的東西總是可以了解的,否則他就不會再去思考。”
說到這里,認為孩子“不愛動腦筋”的爸媽們,您覺得怎么樣?孩子是不愛動腦筋,還是不會動腦筋?一字之差,解法大不同!找到有效的方法,才能真正幫到孩子。
孩子不愛動腦的3種常見原因
①畏難情緒
面對難題(尤其是之前錯過的題型或知識點)時,孩子們都會有畏懼心理:
“太難了,要不算了吧”“反正怎么想也想不對,就不白費功夫了”……
此外,如果對學習或某一學科不感興趣,孩子也會出現學不下去的情況。
②缺少動腦的機會
看著孩子半天做不完作業,一些家長實在著急,就上前手把手教、告知答案。看似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實則卻助長了孩子對家長的依賴。一旦孩子養成了隨口提問、坐等講解的壞習慣,他們只會“積懶成笨”。
③“不會”動腦筋
家長們往往忽略了一點,有的孩子不是不愛動腦,而是不會動腦:
當遇到一個問題時,根本不知道從哪里開始思考,又該如何一步一步得出答案。這無關孩子的智商,而是和他們的基礎認知、能力水平密切相關。找到原因后,我們就要幫孩子一起對癥下藥了。
教育孩子中存在的誤區
過分強調孩子要聽話
很多家長都特別強調孩子要聽話,實際聽話要求的是什么?就是在要求孩子放棄思考,你只要聽我的就行。更要命的是現在很多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就是孩子聽不聽話。聽話我就和顏悅色,不聽話我就發火生氣。
我們都希望孩子有主見,什么是主見,主見就是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對事物有獨立的認知,而讓孩子聽話,孩子是聽話了,可你會發現大了以后,孩子就沒了主見。
只強調上課要認真聽講
還經常遇到這樣的一類孩子,上課聽講特別認真,筆記也密密麻麻記了好多,可是做題可還是不會。其實這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教會孩子思考,只教會孩子去記錄知識。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學會知識。
我們給孩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上課要認真聽講。只是聽就是單向的系統傳輸,我們說學習不是為了獲得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方式,這樣單項的傳輸是違反大腦學習原理的。
只關注給到孩子答案,卻忽略思考過程
為啥給孩子講過的題還做錯,實際就是家長只告訴了孩子步驟育結果,卻沒告訴孩子思考的過程。
很多家長無形中當了一個告訴型、講道理型家長,有些家長特別愛講道理,告訴孩子。孩子剛開始都總是喜歡問很多問題的,這代表孩子在思考,但是大腦也是很愛走捷徑的,總喜歡用最簡單的方式去做。當有人總是告訴他答案的時候,那么大腦就會停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