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展一點興趣愛好,或者定期抽空做一些自己感覺有意義的事,而不要一天到晚局限于書本知識。應試教育,尤其是大學之前的日子還是很清苦的,如果長期只是圍繞課堂內容轉,再有興趣再有意義的事情都會令人厭煩的。
出現厭學情緒怎么辦
1、放大孩子的優點。在多數家長眼里,看孩子的時候(尤其是學習差的孩子)總是過多地關注自己孩子表現差的一面,并且,不斷放大和鞏固。家長的本意是想讓孩子改掉那些缺點,可是我們的這些做法卻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教育家們研究表明:想讓孩子朝著哪個方面發展就要從哪個方面找孩子的優點,而且,要帶著放大鏡去找。
2、擴大夸獎孩子的范圍。我們中國人多數都有一個習慣——謙虛。適當的謙虛是好事,但是,若是在孩子身上過分體現,有時可能會導致孩子們一生的心理困惑,這一點我和我教過的一個學生深有體會。就是當別人表揚你的孩子哪方面做的突出的時候,你不要否認,更不要去找他不足的地方來替代那些好的方面。這樣會傷到孩子的自尊。
3、相反,要盡量把孩子表現好的方面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樣孩子們不但有一種滿足感,而且,還會有一種負擔,即在別人那里我是一個多好的孩子,要是我以后做的不夠好人家會不會說我們名不副實啊?人家還打算讓自己的孩子向我學習呢,我怎么可能不更好啊?這樣的負擔就是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壓力,這種壓力慢慢又會變成動力。
4、父母以身作則。這是老生常談,但是還要談。子女身上反映出來的問題,往往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機構,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師,如果父母親自己平常言行起坐,不能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自然無法要求子女,父母親的話也就沒有權威。中國父母對子女最普通的要求是,好好學習,認真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