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基礎,而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巨大的學習壓力之下,必然產生厭煩心理。家長不要武斷否認、批評與指責孩子,而是更多的去思考,去反省,幫助孩子克服厭學情緒。
孩子厭學怎樣給孩子溝通
1、對孩子學習要關心,期望值要合理。孩子出現厭學情況,家長首先要自省,從家庭教育環境入手,再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和孩子交流式調整學習方式。千萬不要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批評孩子。家長的態度是孩子轉變的重要因素,既不要盲目樂觀,也不要低估放棄。
2、幫助孩子樹立信心。信心是前進的源泉,進取是成功的根本。厭學的孩子有個顯著的特征就是喪失信心,否定自己。這個時候家長就不要給孩子設置太高的要求,首先要尊重他,幫助孩子調動積極主動學習動機,并鼓勵孩子每一個微小的進步,讓孩子看到希望,增強信心。
3、營造寬松的家庭環境。父母應當每天留出固定的時間段陪伴孩子學習,制定和孩子一起學習的時間表,共同學習期間以平等的身份一起學習知識,不要以家長的身份壓制孩子,而是用“同學”的身份,探討交流。這樣可以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并能改善對這一項學科的厭煩情緒。
孩子產生厭學心理的原因
外在因素:
1.社會上求學、求職壓力的不斷加大。以成績和名校為衡量標準的社會環境,導致學生無法用輕松的態度對待學習。
2.學校教育方式的呆板,教學內容枯燥,教師教學方法不科學,對“好學生”“差學生”差別待遇,都會引起學生對某一學科甚至對學校的厭惡情緒。
3.家長、老師給與學生過高的期望,使學生承受巨大的心理負擔。不滿足于學生的每次進步,只著眼于高目標,使孩子產生永遠無法達到家長期望的挫敗感,學習動力逐漸降低。
內在因素:
1.學生自身對于學習沒有明確的目標,只是接受家長和老師“填鴨式”的灌輸,學習帶有盲目性,自然就缺乏學習的動力。
2.有的學生雖然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也愿意付出努力。但無論怎么用心,總是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很大原因是因為他們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而不自知。于是產生不管怎么努力都不會有好成績的苦悶心理,進而自我放棄學習。
3.學生個性發展存在誤區,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或正確對待他人,學校中人際關系惡劣是很多學生厭學心理產生的誘因。
孩子厭學有哪些表現
孩子厭學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上課時常思想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磕睡。
第二、課后不愿復習和做作業,練習、作業抄襲或者偷工減料,少做、漏做、字跡潦草,甚至干脆不做。對考試、測驗無所謂,只勾幾道選擇題應付了事,既不管耕耘,更不管收獲。
第三、逃學,這是厭學的突出表現,借故曠課,外出閑逛,玩游戲等。厭學者,總幻想離開學校、離開課堂。離開老師、離開作業、離開考試,做一些不動腦不勞力的事,總想沖破校園紀律,自由自在。可是,空虛、孤獨、無聊也常常伴隨著他們。因此,經常用游戲、上網、早戀來逃避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