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一天天長大的同時,跟父母變得越來越疏遠,其實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但如果這種現象越來越久,家長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找出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后不斷進行改善,拉近自己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女兒為什么對父母越來越冷淡
1、過于干涉孩子的生活。大部分的家長喜歡過多的干涉孩子各方面的生活,要求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做,認為這樣做是為她們好,不給孩子表達自己想法和意愿的機會。
在這種生活環(huán)境下,有些孩子會變得膽小,畏縮,有些孩子也會因此產生逆反心理,變得喜歡和家長對著干,把家長視為自己的敵人。
2、過于溺愛。在家長的溺愛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缺乏自理能力,也會變得很不獨立,當她們進入集體環(huán)境后,就會很難適應集體生活,在遇到困難時,會變氣餒、沮喪、迷茫,認為是父母沒有教好自己,從而對父母產生敵對情緒。
3、喜歡攀比,拿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較。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沒有讓我們失望過,媽媽們總是喜歡拿自家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說人家孩子如何好,如何爭氣,順帶嫌棄自家孩子,把孩子貶得一無是處。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自卑心理,心里更是會怨恨父母,長大后,也就和媽媽漸漸疏遠了。
如今早戀的現象越來越多,年齡也是越來越低齡化,這對于孩子今后的各方面來說都是十分不利的,作為家長,在發(fā)現孩子的早戀苗頭時,一定要及時引導和教育。
為什么早戀越來越普遍
1.生理因素:由于學生處于青春期,生理發(fā)育的成熟和意識的覺醒。
2.從眾心理:有些學生本來沒打算談戀愛,但看到自己的朋友圈內一個個的都搞到對象,要是自己不找一個,就覺得自己特沒本事,缺乏魅力,生怕自己“掉價”,因此也躍躍欲試。
3.炫耀心理:有些學生把誰先找到對象,誰找到的對象多,誰的對象帥氣漂亮當做炫耀資本。
4.互相安慰心理:中職生普遍缺少關愛,許多都不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好學生”,也很少有人去關注、關心他們。
青春期是一個特殊的時期,這個時候孩子自我意識也會增強,內心世界會發(fā)生一定的改變;甚至有的時候會有擺脫父母、擺脫控制的情況出現,一有事兒不如意就會脾氣暴躁,不好管教。
為什么高中生脾氣越來越暴躁
高中生的壓力不是你可以想象的,他們每天睡眠嚴重不足,早上六點多鐘就要坐在班里,晚上九點或者是十點的時候才下課,面對著老師和家長方面的壓力,還不到二十歲的高中生真的是很憔悴。
他們還只是孩子而已呀。
如果家長懂得包容的話就可以幫著他一塊度過這艱難的高中生涯,但有很多家長不理解孩子,更有極少數的家長在這個時候對孩子漠然處置,如果你看過調查數據就知道在高中的時候孩子是最容易出現問題。
我不知道那些漠然處事的家長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們明明知道孩子在這個階段非常的艱難辛苦,可是并不能感同身受,還唧唧歪歪的讓孩子體會他們的辛苦。
孩子和父母之間要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那就需要必要的親子溝通,這個溝通要是有效的溝通,如果父母和孩子說話聊天總是用說教的方式,所以就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導致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聊天。
為什么孩子不喜歡和父母溝通
1.無趣
家長要么是神、要么是預言帝,是孩子不愿意與家長溝通的主要原因。
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和家長交流?是因為父母跟孩子說任何話都高高在上,把孩子想說的話全都說了,導致孩子無話可說,這就是無趣!
只接納孩子的情緒,只講:“我理解你的感受。”不評判、不分析、不建議、不比較。上學是孩子自己的事,讓孩子告訴你不上學他可以怎樣。家長要學會示弱,多說接地氣、貼近生活的話,成為一個有趣的家長。
家長們總是全心全意為孩子付出,恨不得把心掏出來給孩子,孩子理應對父母感恩戴德,對于孩子突然討厭自己的行為常常會感到手足無措;但其實孩子排斥父母的行為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時,家長要學會放松心態(tài),以正確的方式幫助孩子度過這段時期。
孩子為什么會討厭自己的父母
1、父母強大的控制欲。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其實并非孩子不懂感恩白眼狼,而是愛的方式錯誤控制欲太強,導致孩子反而叛逆想逃。
2、過度溺愛。父母事無巨細地包辦孩子的生活,讓子女失去的是感恩的品格,讓孩子覺得自己得到別人給予的關心幫助本就屬于應該。同時也讓子女失去的是獨立生存的能力,從而在自己生活中屢屢受挫后,就會埋怨甚至恨自己父母對自己的溺愛。
3、父母總是忽視孩子的感受。很多父母會說,孩子根本不會和自己記仇,就算是父母非常嚴厲地教訓了孩子,孩子哇哇大哭,他們還是會不計前嫌地伸手求抱抱。
但其實表面上孩子不記恨家長,但孩子內心或許早已經變得千瘡百孔。每次父母向他大喊大叫,就會透支一些他們儲存的安全感,就會對父母更畏懼,更失望一些。
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是造成很多家庭關系不和諧的開端。遇到這種情況的家長,不要著急,更不要打罵孩子。想要和孩子之間親子關系和諧,離不開良好的溝通,家長要盡可能的理解孩子,和孩子好好交流,改變孩子的一些看法和想法,成為孩子信任的傾訴對象。
為什么孩子不愿和父母溝通
1.不關心孩子內心的想法
有的時候孩子可能想同父母溝通,但是做父母的不關心孩子的內心,沒有耐心甚至聽不懂孩子說什么,從而武斷的認為是孩子在無理取鬧。而孩子又不知道父母到底在想什么,到底要他們怎么做,但是,孩子不是一個傀儡,也有自己的思想,所以父母應該尊重他們的想法。
2.似乎只有大人的事才最重要
有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說話和做事不以為然。覺得他們只是孩子,只需要好好吃飯、睡覺和學習就可以了。但是孩子也有思想,做父母的應該坐下耐心聽孩子說話。
青春期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特殊成長階段,孩子們進入這個階段之后變得難以管教了,甚至連最起碼的溝通都很困難,不少孩子更是產生仇視父母的心理。此時家長一定要保持理智,合理應對。
為什么青春期孩子仇視父母
這種仇視里有很大一部分成分是青春期的叛逆,只是一種情緒;許多孩子在嘴里喊著“恨”父母,但并不是真正恨父母,只是情急之下的口不擇言。
但是,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父母不能把這種“仇視”僅僅把它當作一種來得快去得也快的負面情緒對待。情緒是感情的外衣,在“仇視”這種負面情緒的里面還有更深層次的感情上的根源,這一點值得所有的父母重視,甚至警惕!
中學生的“叛逆”隱藏著他們渴求平等與尊重這種社會性的感情。如果父母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越是叛逆的孩子,他們平時越沒得到父母的尊重,他們的基本權利都在父母的“都是為你好”借口下被剝奪或被漠視。
他們的叛逆就是想擺脫對父母的依附,但是,他們的能力又讓他們感到無助,所以,他們以故意與父母對著干的方式來發(fā)泄自己的不滿,因此,他們在父母眼里顯得很“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