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手機、平板游戲里的孩子,長期刺激被動注意,導致孩子控制注意的能力越來越弱,習慣于豐富、高頻的信息刺激,而對于書本、黑板以及課堂上老師講課的聲音,就容易“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那么,針對孩子玩手機該如何解決呢?
針對孩子玩手機該如何解決
1在孩子的視線范圍,跟手機分家
美國西北大學的調查發現,有近4成的成人,下班后平均每天花超過11小時使用電子媒體。
因此與孩子處在同一空間時,請把手機靜音并留在別的房間,也不要開著電視當背景音樂;最好等孩子上床睡覺后,才去看3C電子產品。
幫助全家學會和電子產品分離不焦慮的做法是:
要求全家人每天至少關機1小時(做飯、吃飯或做家務都是關機的好時機),每周至少關機1天,每年至少關機一周(去度假時)。
2不能讓手機成為電子保姆
每天抽時間陪伴孩子,天氣好晚飯后可以陪孩子散步半小時,或者一起進行家庭游戲、家庭討論、親子共讀等活動。
盡量陪伴孩子投入地玩游戲,參與他的游戲,引領他玩得更深入、更長久、更有創意。孩子自然可以將注意力更長時間地集中于某項活動。
3孩子在吃飯時不準玩手機
很多家長在吃飯的時候喜歡讓孩子玩手機,餐桌上還會放很多玩具,這樣的話孩子注意力是很容易分散的。
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把所有的東西都收起來,甚至要把電視手機關掉拿走,讓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專注地吃飯。
4采用一些量化的獎勵
例如每天游泳6圈,每超過2圈,可以換取玩手機的時間為5分鐘。
每天畫畫時間1小時,如果超過30分鐘,就可以換取玩手機5分鐘等。
這樣既可以有效控制孩子玩電子產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孩子注意力的穩定性。
5發放玩手機通行票
每天給孩子發30分鐘一張的手機票4張,由孩子自行安排,玩手機時交票,但票用完后就不能再看了。
最好和孩子一起制作手機票:
把圖畫紙裁成小方塊,畫上漂亮的圖案,然后讓孩子摁上自己的小指印,告訴孩子這是他信守承諾的標志。
6嘗試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
在玩手機時問一些開放式問題,如果孩子能清晰地回答你的問題,這就說明孩子的大腦已經能夠加工具體的信息。
把看到的畫面轉變成文字,再抓住關鍵點概括出來。概括能力好了,對額葉的刺激更豐富,孩子的注意力也會更好。
孩子手機成癮的原因
要讓孩子合理使用手機,我們要首先去了解孩子為什么會手機成癮。
最重要的是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家庭環境。對于這一點,父母要以身作則。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子,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你首先成為什么樣子。同時,切不可因為孩子“難纏”,就扔個手機給他“一邊玩去”,等到孩子無法自拔的時候,想控制就很困難了,到時候悔恨已經來不及。
其次是孩子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缺失。如果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和接納,便會在虛擬世界去尋找,從而迷上網絡;如果孩子在現實生活學習中感受不到認可和價值感,他就會在游戲中通過“打怪升級”尋求價值感。
然后是游戲開發機制讓人深陷其中。我有朋友是做游戲開發的,他告訴我,在設計游戲的時候,他們會很注重一個人對視覺、聽覺、感覺的需要,他們最大限度的滿足一個人的感官需求。他們會通過大數據分析出什么樣的機制會讓玩家欲罷不能,在游戲開發過程中更是會考慮到人性和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還有就是多巴胺的作用。人在玩游戲、刷視頻的時候因為快樂大腦會產生多巴胺,多巴胺會促使人們重復當下的動作以獲得快感。
最后就是使用前期的管理引導不到位。手機的使用,在初期就要有有效的管理,不能等到孩子已經上癮了再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