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作為家長不能拔苗助長,要在讓孩子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快樂體驗,孩子如果壓力過大,就會出現與年齡不匹配的行為出現。
孩子在家脾氣暴躁在外面卻很膽小這種情況是正常表現,無論是我們成人還是孩子來說,在陌生的環境當中,都會有意無意的收斂自己的脾氣。這一點對孩子來說是保護自己的,也是本能。
當他對這個環境足夠熟悉了之后,建立起安全感之后,它自己的本性才會,確信無疑的展露出來。我不覺得這樣孩子有什么問題,反而覺得這樣的孩子很正常。他懂得在什么樣的環境當中,自己當一個什么樣的心態和行為,去適應周邊的環境。
孩子之所以會這樣,只是因為世界觀尚未完成形成。他們在家里,便認為他們高高在上,他們就是整個世界。而真正到了外面之后,他們才發現,原來自己并沒有那么被在乎,于是對外辦的陌生環境感到害怕,沒有了安全感。
由此看來,我們就應該從訓練孩子的社交能力方面下功夫了。孩子之所以會那樣,我想可能是因為他們在社交經驗的嚴重缺失。在家里可以頤指氣使,但是在外面,他們卻不知道怎么跟多人相處了。
為什么孩子在家兇、在外慫,說明家長一定有這3個問題
1.不可對孩子過分溺愛
有“窩里橫”毛病的孩子中,至少90%都或多或少有被家長溺愛的現象;這當然也很好理解,如果沒有家長無底線、無條件的包容,孩子也不敢在家里過于放肆,做出許多無禮的行為。
所以,爸媽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對寶寶過分溺愛,或是因家長的懶惰和逃避,面對孩子無理的要求時,只是一味地答應以此避免和難纏的熊孩子“斗智斗勇”,這終究是錯誤的早教方式。
2.不要教孩子逃避退縮
解決了在家“窩里橫”的問題,接下來要“對付”的,是孩子“在外慫”的毛病。雖然有些孩子的性格天生偏內向,面對陌生人難免產生膽怯和害怕的情緒,但過度的退縮仍然是不利于成長的。
每個孩子都需要掌握基本的社交禮儀和技能,比如向爸媽的親朋好友問好、有禮貌而大方地回答長輩提出的問題、能夠與陌生人進行必要的交流等等,這并非是對孩子的過分苛責。
所以,爸媽首先要對孩子提出要求,遵守社交禮儀、與他人打招呼都是孩子應該做到的事情;同時,家長也要鼓勵他們,少一些逃避和退縮的畏難情緒,而要懷著積極的心態多和陌生人展開交流。
3.幫孩子打造一個健康的自我
最后,是要幫孩子打造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只有不卑不亢、心懷平等和尊重,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在家兇、在外慫的窩里橫行為;而要做到這一點,則需要家長耐心、科學的引導才能做到。
第一,家長和孩子之間要保持坦誠、真摯的溝通,讓孩子做到明事理、懂禮儀,這樣才能使寶寶學會對家人謙和有禮、對外人也毫不怯場,誠懇總是最重要的一點溝通原則。
第二,爸媽應該以身作則,不欺騙孩子,在孩子面前能夠誠實、善良,而且不以家長的身份擺出權威的姿態,“逼”孩子聽從自己的命令和要求;否則,孩子也會學習家長不好的習慣。
針對窩里橫的孩子,父母該如何正確對待呢
1、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行走在這個世界的底氣。只有擁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更快地適應自主交朋友的階段,才能學會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2、有原則,不溺愛
一定要明確這一點:愛孩子≠無條件的寵孩子。
過分的寵溺,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無理取鬧。而有原則的愛,才是真的為孩子好。所以,不妨和孩子約定好一些規則,比如:如果有正當合理的要求,可以跟家長提,但撒潑打滾是不被允許的;不能不尊重長輩,一旦發現要嚴肅處理……
3、給孩子一定的時間,潛移默化地“教”孩子社交
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社交達人,有的孩子天生比較慢熱,也不知道該怎樣融入其他人。這個時候,家長的理解、鼓勵和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我們可以盡量多帶孩子出去玩,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人;也可以在孩子退縮的時候,帶著他在旁邊觀察,看看別人是怎么交流的;或者在家里多“演練”幾次,如何跟別人打招呼、怎么介紹自己、怎么做才能更快地融入到新環境中去。孩子沒有壓力,才能學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