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通常具備一定的自我意識和理性思考能力,但在某些情況下,他們還是會表現出脾氣暴躁、易怒、情緒波動等問題。這給父母和教育者們帶來了不少困擾。
10孩子脾氣暴躁不聽話怎么教育
訓導并非懲罰
小孩犯錯、淘氣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了解清楚孩子犯錯的原因。孩子可能出于幼稚、嫉妒、恐慌、疲勞、壓力或者挫折感而犯錯。我們應該多花點時間陪孩子玩,一起看書,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深入了解孩子的心靈有助于我們選擇適當地訓導方式。預料孩子可能出現的淘氣行為,可以幫助我們對癥下藥。例如,如果害怕孩子在超市發脾氣,在出門前,我們最好先和他說明我們的購物計劃以及我們所期望的孩子的表現。
冷處理很重要
別以為小孩子只顧著發脾氣,他其實也在偷偷地觀察你的反應。遇到這種情況,你一定要做到“威武不能屈”。別理他,要讓孩子明白,你已經看穿了他的把戲,這一套不管用了。
為了讓冷處理有效果,一定要事先做好老一輩的思想工作,千萬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另外,爸媽們要提醒自己,別被孩子的壞脾氣傳染,如果孩子不聽你的勸,告訴自己人在氣頭上都是這樣的,給他一點冷卻的時間吧。
食物調整性格
孩子的食物不僅決定了他們的體重,還決定了他們的感覺和行為良好的程度。對于這類孩子,父母要格外留意他們是否缺乏了富含鈣鎂的食物。由于鈣有助于神經刺激的傳導,缺乏鈣,令孩子的神經無法松弛下來,造成精神緊張,脾氣暴躁。
同樣,缺乏鎂會干擾神經活動傳導,引發暴躁和緊張。父母在膳食中可增加豆制品、海帶、香蕉、蘋果與堅果和深色綠葉蔬菜。
轉移注意力
很多小孩子都喜歡無理取鬧,想引起大人的注意或得到某些獎勵,起因有很多。比如有些小孩子不喜歡刷牙,所以每次刷牙的時候,他就故意搗亂或吵鬧;有些小孩子不讓父母離開,爸爸媽媽急著去上班,他就是不讓等。
對待年齡比較小的小孩子,書上說的要講道理這一套,肯定是行不通的。小孩子比較在乎自己的感受,如果態度強硬地逼他就范,也會搞得大人和小孩都非常生氣。比較好的辦法就是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既讓他有新鮮的感覺,又不會違背父母的原則。
找個有威信的人來鎮場
孩子平常最容易跟誰找茬?肯定是那個疼他最多的人。在小孩子的心里,像媽媽、奶奶這些經常照顧自己的人都是軟柿子,就算發脾氣也不會有什么嚴重后果,所以肆無忌憚。遇到這種情況,你就要求助于那些權威人物,比如爺爺、爸爸,常常一兩句話一說,小孩子就乖乖聽話了。
培養孩子做事的靈活性
當孩子玩玩具、吃飯或穿衣服時都不要只“固定”一種方式、方法和模樣,要從小盡量使其“多樣化”,任其有挑選的余地。
特別是當一種東西、食品、玩具不存在了,就應及時引導孩子轉移到別的東西、食品、玩具上去,這種調節能力越好,其靈活性也就越好。當孩子的興趣增加了,對困難和問題的處理態度也靈活了,他發脾氣的習慣也就會隨之減輕。
同情并給與鼓勵
小孩子的心理非常簡單和單純,但是也非常脆弱,經不起一點打擊。比如,有些小孩子很用心地在拼拼圖,但是拼了半天,都不成功;或者是很努力地搭積木房子,搭得很高的時候,突然塌了。
此時,小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沒有想象當中那么能干,就會情緒低落,甚至大哭大鬧。此時,父母應該告訴他,其他小朋友也可能發生過類似的情況,也無法完成這個任務,讓寶寶覺得“這件事情很多人都遇到過”。
這樣就能夠緩解小孩子心理的壓力和自責情緒。父母同情的表達可以拉近與小孩之間的距離,而拉近距離之后的勸慰效果會更佳。
提供選擇的機會
如果孩子行為良好,提供選擇的機會將會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例如,讓他自己決定穿蘭色還是黑色短褲,多給他機會讓他嘗試自己作出決定并被家長認可的快樂。尤其是當你在特定場合下需要孩子的配合的時候,這點最為重要。
例如,當你吩咐孩子準備洗澡時,清楚告訴他:“你有5分鐘的時候來看收拾玩具,然后過來洗澡。”
保持冷靜地教導
小孩子在公眾場所鬧別扭是最令父母尷尬的情形,但是大人這時必須讓自己先冷靜下來,不要大聲喝斥他。小孩子鬧情緒、發脾氣,有時是帶點試探性質的,大人表現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過分。
此時,父母應該先深呼吸,由一數到十,平靜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再跟他說話,這也是給他一個調整情緒的時間。小孩子一般見到父母如此冷靜,就可能覺得無趣而收斂了。如果他仍然無法冷靜,就告訴他“我們現在要走”,然后抱走他,等到了無人的場所,就試試讓他哭夠了自己安靜下來吧!
提高孩子的情商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冷靜地守在他的身邊,輕輕撫慰,或者給他倒杯水,等著他慢慢平靜下來,然后幫助孩子理順自己的感受,“你覺得哪里難受?”“你希望媽媽做些什么?”引導孩子說出心里的感受,這也是幫助孩子學習如何用語言來調節情緒的方法。
小孩都愛聽故事,講一個愛發脾氣的小動物如何不受大家歡迎的故事吧,讓孩子理解,原來亂發脾氣還會給別人帶來傷害。
10歲孩子脾氣暴躁的原因
1. 生理原因:孩子在10歲左右進入青春期,身體開始發生重大變化,荷爾蒙水平也在變化。這些生理上的變化可能會導致孩子情緒波動和脾氣暴躁。因此,父母需要耐心理解孩子的身體和心理變化并作出適當的引導。
2. 情緒調節能力不足:孩子在10歲時還沒有完全發展出有效的情緒調節能力,當他們面對挑戰和壓力時容易情緒失控,向周圍人發泄。家長和教育者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和尋求幫助等。
3. 家庭因素:孩子的家庭環境也會影響到他們的情緒和行為。家庭中的沖突、緊張氣氛、疏離感等都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和不滿,進而表現出脾氣暴躁的行為。因此,父母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和言語方式,創造出安全、穩定和溫暖的家庭氛圍,為孩子提供溫馨、舒適的家庭環境。
4. 常見的行為問題:孩子在10歲時經常會面對很多壓力和情緒受挫,來自學校和社交方面的挑戰也會發生。這些問題會導致孩子表現出缺乏耐心、缺乏自制力、情緒波動、易怒,過度用語言或行為發泄等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和教育者需要通過與孩子的交流,明確告訴他們哪些行為是不恰當的,并教導他們如何處理情緒。
5. 問題解決能力不足:孩子在10歲時缺乏獨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當他們面臨挑戰和壓力時,他們往往感到無助和沮喪。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教導他們如何制定計劃、分析問題、評估風險等,讓他們自己能夠解決問題。
6. 學習問題:孩子在10歲時進入了學業的關鍵時期,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有些孩子可能會感到挫敗和不滿。這可能導致他們的情緒失控和脾氣暴躁。因此,父母需要定期與老師和孩子交流,幫助孩子及時解決學習問題,提高孩子對學習任務的積極性和信心。
7. 要采取適當的引導措施:當孩子表現出脾氣暴躁的行為時,父母不要過度縱容或懲罰。相反,應該采取適當的引導措施,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識和情緒管理能力。
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做游戲、制定規則或者找到其他特定的情境來幫助孩子學習控制情緒,這樣就能緩解孩子的情緒波動并提高他們的情緒管理技巧和應對壓力的能力。此外,家長可以鼓勵孩子進行運動和參加社交活動,這些都有助于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和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家長如何用“安靜教育”教育孩子
私語教育當然有用,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妨把這種教育融入自己的教育中。
①小聲問孩子的想法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會忍不住提高自己的聲音,希望用音量壓倒孩子,讓孩子自己聽。
我以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對他們大吼大叫,但效果不是很好。后來我換了個方法,每次都故意壓低聲音,把聲音控制在正常音量內。
就這樣,孩子似乎變了。面對我的批評和詢問,他也愿意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我交流。
所以很多家長在抱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跟孩子說話的方式。他們有沒有像我一樣對孩子大吼大叫,導致孩子不愿意和自己交流。
②試著向孩子解釋批評的話
家里有孩子的父母都知道,雖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能會不斷提醒自己不要生氣,不要隨意批評孩子,但他們往往無法忍受。
因此,父母不必只需要克制自己批評孩子的想法。相反,如果父母能說出批評的話,不僅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還能把自己的觀點傳達給孩子。但是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你需要換一種方式來改變,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③ 溝通前先平復自己和孩子的情緒
雖然家長們都注重先發制人,希望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帶頭,但這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因此,在耳語教育的方式中,家長首先要讓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溝通。
所以,在孩子犯錯之后,不妨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們先發泄一下情緒,然后再和他們溝通。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可以通過孩子發泄的內容來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家長可以通過耳語詢問等方式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