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課業壓力大,會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對學習厭煩,往往是因為感到學習是具有一定難度的事情,特別是高考前各科都進入了總復習的階段,學業上的問題集中爆發。孩子高三了不想上學了怎么辦呢?
孩子高三了不想上學了怎么辦
1.我們要考慮清楚一件事情,在孩子自身與高考之間哪一個更重要?高考非常重要,對孩子以后的職業生涯影響非常大,但高考與孩子自身根本不能相提并論,試想如果因為高考,孩子離家出走此生不相往來,這樣的結果與高考分數一般相比,我想我們大多都會選擇與孩子一起相伴同行。
2.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分析清楚問題,再考慮解決問題??刺釂栔幻枋隽藛栴}的情況,最后提問是怎么辦,而沒有提問為什么會這樣,孩子怎么會這樣,原因是什么,說明家長急于解決問題,但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這樣容易讓孩子感覺自己被忽視,家長的功利心重,家長更重視成績而不是自己,這就導致了對著干和威脅家長等情況。如果我們分析孩子的情況就能大概知道,孩子成績一般,面臨高考可能壓力過大才會退縮與厭學,因此我們首先需要解決孩子壓力過大的問題。
3.孩子高考壓力過大的問題如何解決?我有一段時間也希望自己能找到面對壓力,戰勝壓力的方法,因此去讀了卡耐基的書,翻開那本經典的著作,前幾章并沒有教我們如何成功,而是說我們應該接受失敗,失敗了又能怎樣,失敗了也沒有什么大不了,內心敢于面對失敗的結果,孩子才能放松下來,然后輕裝上陣去高考,這樣反倒情況會比現在好。因此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即使高考成績一般,我們至少身體和心理健康,家人關系和諧,生活照樣挺幸福,但高考是一次重要的機會,我們可以去努力試一試。
4.高考很重要,但并不決定孩子是否幸福,健康的體魄與內心才是重要的,沒有這個基礎,學習成績特別好的孩子后來誤入歧途的案例也不是沒有,而學習成績好,性格怪癖,與家人不能和諧相處的就更是不少了。
5.高考很重要,但人生也很長,本科之后還有機會考研究生,讀書像一場越野賽,如果我們跑不快,那我們可以跑久一點,跑的時間久了成績也會很優秀。
6.孩子不想上學,和家長對著干并不全是壞事情,反抗和逃避是我們的一種能力,如果失去這種能力,那才是真的災難,表面逆來順受的人爆發的時候更可怕,不是傷人就是傷己。
孩子高三了不想上學的原因
1、興趣轉移
興趣是動機的重要因素,她能引人注意,調動人的好奇心,促使人喜愛從事某項活動。而人的興趣又易于產生干擾,導致轉移。思想成熟的人自控能力強,能自覺地排除干擾,保持興趣的持久穩定。而處于成長中的青少年,其興趣的顯著特點是動搖性,只要干擾因素強烈,就會發生轉移。
2、學習沒有付出一定的心智努力,因而造成厭學心理
在學校學習是人類學習的一種特殊形式,學生在教師有組織、有目的地指導下,通過系統學習各學科知識來掌握前人認識的成果,提高能力,發展智力。這種把前人經驗轉化為個人知識的內化過程,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因而需要較大心智努力?! ?/p>
3、學習無望
對學習悲觀失望,毫無信心的學生,也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分在慢班的學生,往往自認為是三等公民,低人一等,在學校生活中抬不起頭來,許多學生便慢慢泯滅了自尊。失助感與失尊感均是“習”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經過無數次的訓練、無數次的打擊以后慢慢養成的一種消極心理現象。在厭學群體中,此類學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p>
4、情感饑渴
有些學生由于家庭變故,父母離異,情感孤獨,缺乏溫暖,于是便常常尋求情感補償,而學習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難起到情感補償作用的,因而他們往往廣交朋友,追求刺激,以從其它渠道獲得心理滿足來彌補家庭情感的殘缺,這同樣易導致厭學現象的發生。這些學生廣交朋友,常常不辨良莠,哥兒們義氣十足,容易受不良因素誘惑,導致厭學甚至輟學。追求情感平衡,是人的正常心理,但是把握不當,則容易出現偏差,發生不良行為,產生不良后果。
高三的孩子正處于青春期,心理有波動是很正常的,孩子高三了不想上學了,我們要做的就是對孩子多些耐心、關愛,做好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