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受到家長的疼愛,在校有老師的庇護,導致他們像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造成他們耐受力差,經不起挫折吃不了苦頭,受不了委屈,遇到一點點小事就會產生過激的心理及行為反應。那么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挫折呢?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挫折
1、家長要接納孩子,旗幟鮮明地站在孩子一邊。在一個家庭中,父母不是法官,不是判斷一個事情是對是錯的機器,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溫暖的支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當然,父母的支持不是無原則的,但必須是溫暖人心的。
2、家長要跟孩子認真地清理他的情緒感受。挫折為什么會變成創傷?因為父母的錯誤引導,孩子的內心會有混亂的感覺,是沖突的,矛盾的;創傷的特點是事情的前后順序和事情的內容被打亂了,形成了碎片化的記憶。在面對碎片化的記憶的時候,家長要幫助孩子清理,事情從頭到尾是怎么發生的,一點點地把碎片化記憶變成完整的記憶,這是對于孩子內心創傷非常好的修復過程。
3、家長要促進孩子的反思。家長要讓孩子自己去選擇,把握其中的核心,當他內心有答案了,家長再給他鼓勵和支持,這樣對于孩子來說就會有一個比較好的成長過程了。當一個孩子能在父母溫暖的關心下、在父母理性的分析下、在父母用心的支持下、在父母足夠的欣賞、認同、理解和尊重下成長,他的內心一定會變得強大有力量。
抗挫能力差帶來的影響
1、接受不了他人的批評
抗挫能力弱的孩子,通常都很難接受他人的批評與指責,即使是他人善意的提醒,孩子也會認為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否定,從而排斥他人的批評與建議。孩子受挫能力差,常以自我意識為主,無法接受他人的批評與建議,孩子的成長也很難有進步和提升。
2、被拒絕時容易惱羞成怒
當孩子的“抗挫能力”較弱時,在面對挫折或是被他人拒絕的時候,孩子就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甚至因此惱羞成怒,內心難以接受自己的失敗。當他人無法滿足自己提出的需求時,就會使得孩子惱羞成怒,甚至在內心指責對方為什么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
3、不敢直面自己的錯誤
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孩子,往往也很難有直面錯誤的勇氣,有些孩子為了避免發生錯誤,甚至抱著“不做就不會錯”的心態。孩子無法直面自己的錯誤,自然也就意識不到自身的問題所在,無法直面自己的錯誤,孩子的成長自然也得不到發展和進步。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懂得讓孩子遠離安逸的生活,給予孩子正確的挫折教育,讓孩子在挫折中變得更加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