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遇到困哪就開始想辦法逃避,家長千萬不要立刻幫助他們解決困難,而且應該采取適當的方法,多多引導孩子順利完成,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多多鍛煉孩子,讓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一遇到難題就放棄該怎么辦
1、多讓孩子自己完成。給孩子獨立的空間,遇事多自己解決,不讓他們在內心產生依賴感,做得不好沒有關系,培養孩子的意志力很關鍵。孩子真是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需要父母給予幫助,這時候并不用置之不理,可以留出一些時間,讓孩子自己先想想,再努力一下,到最后再幫忙。
2、幫助孩子確立目標。這里說的并不是很大的理想,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都可以當做一個目標來實現。鼓勵孩子把它做下去并完成好,他說要放棄的時候,家長可以給他講講,以后都是要為了目標努力到底的。就像爸爸媽媽工作一樣,每天都有需要完成的事情,都在不斷解決問題,是不可以說不干就不干的。
3、和孩子一起找原因。孩子遇到挫折了,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就這件事情進行一個認真的分析,幫助孩子找出真正的原因。
因為孩子遇到的挫折,一般都不是什么沒辦法解決的事情,往往只是習得性無助在作祟。孩子害怕分析,不敢去面對。可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引導孩子去找到原因,這樣還能幫助孩子克服困難。
4、化繁為簡。處理問題是幫助孩子克服困難的關鍵之一。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將問題分解成小部分,逐一解決。同時,我們還可以教孩子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例如思維導圖、邏輯思考、歸納總結等,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
5、反復鼓勵。反復和鼓勵是幫助孩子克服困難的重要手段。我們可以讓孩子多次嘗試解決問題,通過反復練習來提高他們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們還要及時給予孩子鼓勵和贊美,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成就,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動力。
孩子一遇到難題就放棄的原因
1、缺少鼓勵和贊揚。大多數孩子,并不是先天膽小,而是平時缺少來自家長的鼓勵和贊揚,導致他沒有足夠的自信,從而表現出膽怯。
2、經常被恐嚇。恐嚇孩子是很多父母經常使用的一種育兒手段,他們利用成年人的認知優勢,通過制造恐懼來對孩子的生理產生震懾。比如不想讓孩子碰某種東西,就說這東西十分可怕,碰了會怎么怎么樣。如果孩子經常被這么恐嚇,就會積恐成疾,膽子也會越來越小。
3、耐挫能力差。另外,不敢嘗試也和孩子的耐挫能力差有關。而耐挫能力差,則會反過來讓孩子減少被挫折打擊的機會(沒有嘗試就不會失敗,也就不會遭遇挫折),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父母在孩子面臨困難時,應該讓他們直觀地了解事物發展的過程,從反復體驗中逐步認識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從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會遇到困難,成功的喜悅恰恰來自于問題的解決。只有讓孩子在克服困難中感受挫折,認識挫折,才能培養出他們不怕挫折、敢于面對挫折的能力。
在孩子碰到困難時,要教育孩子采取不回避的態度,鼓勵孩子面對現實,勇敢的向困難發起挑戰。一句“你行的”、“你真勇敢”、“好樣的”、“瞧你做得真好”……都能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激勵他努力去克服困難,這就使父母中的“你行”也就變成了他們自己的“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