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時候需要父母的引導和幫助,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慢慢分清對與錯、黑與白,讓孩子獲得更大的成長。下面我們來了解下孩子叛逆冷處理行嗎?
孩子叛逆冷處理行嗎
可以。
冷處理并不是說不看、不聽、不干涉,有時候家長越是去管教孩子,孩子就越是有興趣和家長對著干。與其這樣,不如把"表演"的舞臺交還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
此時家長應該適當讓孩子發泄情緒。家長可以在冷靜角放置一些方便發泄情緒的物品,比如沙包和耐摔的一些物品等等。當孩子在內心中積累下了許多不滿的情緒后,他們也是要發泄出來的。
否則積怨會在孩子心中越積越深,直到孩子哪一天情感突然崩潰大爆發。而且孩子在發泄完情緒后,也會漸漸拾起過往的理智,開始反思自己的過錯。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家長可以和孩子談談心,問問孩子內心的想法。如果孩子自我反省出錯誤的話,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如何改變。因為這是一個鍛煉孩子獨立性的好機會,當孩子慢慢地學會自我紓解情緒,并且能自己從低谷中振作時,孩子離未來的成功也更近了一步!
所以說,家長一味地放任孩子的壞脾氣發展,可能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孩子可能會變得更加自私和叛逆,甚至會去欺負自己的同齡人。
當孩子發脾氣處于氣頭時,家長不要采取老一套的說教方式,可以采取冷處理的方式,讓孩子自我冷靜緩解情緒,并且自我決定今后該怎么改變。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能主動地去改進自己的錯誤。
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滿足。3歲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這常會惹惱成人,輕則行動被限制,重則受到訓斥、處罰。這樣簡單地對待孩子,勢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2、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雖小,也有自尊心,成人應尊重他們,根據他們的身心特點進行教育,那種“棍棒底下出孝子”、諷刺、挖苦、辱罵、體罰,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3、遇事嘮嘮叨叨。有些爸爸媽媽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會兒說注意這,一會兒說注意那,嘮叨沒完,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厭煩,產生逆反心理。
4、不顧孩子的個別差異和意愿,強行“定向”。一些爸爸媽媽望子成龍心切,他們要孩子學這學那,如規定每天讀多少單詞、練幾小時琴等,否則給予懲罰。這種急于求成、揠苗助長的做法,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
常見的錯誤的“冷處理”方式有哪些
1、將問題拋給小孩、孩子之所以會總是犯錯,就是因為他們的思維和認知方面都還不成熟,幾乎是處于空白的狀態,這時候他們不知道什么事是對的,什么事是錯的。
而當家長讓孩子自己去認識自己哪里錯了,或者去認識問題時,孩子只會疑惑不解,更不用說去反省錯誤了。所以在孩子犯錯后第一時間問孩子"你知道錯在哪里嗎?""接下來你要怎么做?""你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吧?"其實只會讓孩子像無頭蒼蠅一樣找不著北。
2、將孩子關在封閉的空間里、很多家長因為不想讓矛盾激化,就立刻將孩子帶離現場,然后就把孩子扔進臥室或者房間里自我反省,但這樣只會放大孩子的恐懼,讓他們變得敏感和害怕,根本無心思考和反省自己的錯誤。
錯誤的冷處理方式反而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偏激,因為沒有得到父母及時的回應或者及時的糾正教育,他們的身心都容易受到嚴重的傷害。
并且孩子在犯錯的時候哭鬧、撒潑打滾,其實都是在博得家長的一種關注,這時候家長采用了冷處理的方式,對孩子不管不問,很容易讓孩子失去安全感,之后和父母之間的隔閡和距離也會越來越大。
總而言之,"即可處理"的方式存在弊端,因此父母可以采用"冷處理"的方式,但是"冷處理"也講究技巧,錯誤的"冷處理"會對貽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