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卻有很多孩子在學和玩之后,都選擇了后者,甚至有些孩子為了能時時刻刻的玩手機,會選擇用不寫作業的方式,來威脅父母,這讓父母感到非常苦惱。
孩子不給手機就不寫作業怎么辦
1、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社交媒體等,往往是因為他們在這些活動中得到了某種滿足感。因此,家長應該了解孩子的需求,找到他們沉迷于手機的原因。如果孩子沉迷于游戲,可能是因為他們需要放松身心,或者是因為他們需要挑戰自己。
如果孩子沉迷于社交媒體,可能是因為他們需要與朋友交流,或者是因為他們需要獲得認可。了解孩子的需求,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讓他們在學習和娛樂之間找到平衡點。
2、制定合理的規定。家長應該與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規定,明確手機使用的時間和范圍。規定應該具體、明確,同時也要考慮到孩子的實際情況。
例如,可以規定孩子在完成作業后才能使用手機,或者規定孩子在晚上九點之后不能使用手機。制定規定的過程中,家長應該與孩子進行充分的溝通,讓孩子理解規定的意義和必要性。
3、陪孩子時不玩手機。當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無論是陪寫作業還是陪玩,可以提前將手機靜音,并且不讓手機暴露在孩子眼前,不因為手機忽略了孩子,保證家長的陪伴是一心一意的。那么,傳達給孩子也是正面的反饋,而不是孩子以后有了手機,就不再需要家長的陪伴了!
4、多讓孩子參加戶外活動、集體活動。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或者和集體活動,一旦他們忙碌起來,那么他們對手機的依賴性就會降低。同時,在活動中,他們還可以結交朋友,開拓視野,一舉多得。
孩子不寫作業該怎么辦
1、分析孩子的作業量,按步驟完成。在孩子寫作業之前,家長要先分析孩子的作業量,根據作業的難易程度和數量分配時間,然后給孩子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孩子完成作業。
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之前完成作業,那家長就可以讓他自由地玩一會,但是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之后完成作業,要分析一下原因,幫助孩子提高效率。
2、給孩子一些自由時間。需要告知孩子重要的事情提前做,培養孩子先完成任務再去玩的習慣。任務完成后,其他時間可以由孩子自由支配,然后孩子的事情放手讓他們自己多承擔些,有時家長安排的越多,孩子的自主能力就越弱,適當地放手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3、良好的習慣必然是有合理的行為安排的。想要讓孩子的習慣能夠更加持久,讓孩子形成足夠的自律能力,在行為習慣的安排上就一定要合理輕松。從微小的習慣開始慢慢培養,然后再形成一個更加良好的行為體系。
父母該怎么做,才能戒掉孩子的手機癮
一、父母要反思己身,自己是否也是低頭族,給孩子做了壞榜樣。父母只有以身作則,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才能要求孩子少玩手機,孩子才更愿意聽。所謂“身教者從,言教者訟”就是這個道理。
二、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這會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真的關心、理解自己的,他們的內心才會充盈。內心充盈的孩子,便無需從別處尋求歸屬感和心理慰藉,從而會大大降低他們對手機的依賴。
三、引導孩子提升自控力。高爾基說:“哪怕是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自控力和其他能力一樣,是后天培養的,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有意識地訓練而逐漸提高。當孩子的自控力提高到一定水平,便能更好地抵制手機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