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需要接觸到不同的人和事,所以很容易沾染上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比如經常偷拿別人東西,但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一定要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然后慢慢糾正掉這種行為。
小孩經常偷拿別人東西怎么辦
1、了解孩子“偷東西”背后的原因,滿足孩子的合理物質需求。“偷”東西也可能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孩子生氣了想要獲得父母的注意,或者孩子在家里或學校壓力太大,通過“偷”東西來宣泄壓力,再或者孩子因為沒錢而又特想要那個東西。
6歲以下的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據為己有。這時候,我們需要耐心引導,要讓孩子明白,“哪怕家庭成員之間的物品,想動也是要經過主人同意的”。
6歲以上的孩子,要看看家里給的零花錢是不是足夠,孩子的合理物質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除了根據實際情況來增加零花錢,更要注意引導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錢。
2、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其次,要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好的,不能再做出這種行為。有的家長經常帶孩子出去買零食的時候,不問可不可以試吃,就拿給孩子試吃,或者是孩子一些偷拿東西沾到了小便宜,就沾沾自喜,不去糾正他們的行為,父母應該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引導他們改正。
3、利用孩子的羞恥心糾正。如果我們發現孩子偷拿了他人的東西,一定要督促孩子將偷來的東西當面還給人家,比如說:“明天你一定要還回去。”、“你如果不還,我會去幫你還,這種方式你愿意嗎?”
這樣做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又可以讓孩子在還東西的過程中,體會到偷東西帶來的不愉快,利用孩子的羞恥心,強化孩子的自控意識。
孩子“偷東西”的心理活動可能有哪些
1、“這個東西其他小朋友有,我沒有”。從兒童心理學方面來說,孩子偷拿東西很有可能是因為“強烈的占有欲”。對這樣東西既好奇又想擁有。也許是其他小朋友都有,自己也想擁有一個。
也有可能是覺得這樣東西很有趣,想帶回家玩。不管是好奇心還是私欲作祟,都會導致孩子“偷東西”行為的出現。
2、“只有偷東西被發現了他們才會注意我吧”。有些孩子的家長平時忙于工作,忽視了對孩子的關注。于是孩子就會通過一些出格的行為,用以換來家長對自己的關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換來短暫的目光,這也是孩子內心空虛、情感缺失的表現。
教育偷東西的孩子時,家長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1、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簽。對于發生“偷拿”行為的孩子,家長一定不要著急上火,去打罵孩子,甚至給孩子扣一定“小偷”的帽子。要耐心詢問原因,比如:“你很喜歡那件東西是嗎?”就會消除孩子的緊張感,促使他講出真相,才有機會針對情況進行教育勸導。
孩子的自我評價水平低,對來自別人的評價很容易產生“認同”。如果長期亂用“小偷”這樣的話來羞辱孩子,給孩子貼標簽,孩子就會認定自己是這樣的人。
2、千萬不要打罵、羞辱孩子。打罵孩子,容易使家長失去孩子的信任。家長也不要總拿這件事情來說事,對孩子進行額外的懲罰,以免激起孩子強烈不安而導致反抗,使“偷”東西行為更嚴重。
況且絕大多數孩子也是無意中有了偷拿別人東西的行為,即使孩子真的有意偷東西,家長在大發雷霆之前,也一定先理性思考孩子的現實情況,為什么孩子在產生需求和遇到困難時不來向爸爸媽媽求助,而是自己想方設法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