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最讓父母感到苦惱的就是,孩子竟然出現了偷東西的行為,而且在被父母教育之后,依舊我行我素,屢教不改。
孩子總是偷偷拿別人東西怎么辦
1、控制情緒,拒絕責罵。孩子拿了別人家的東西,千萬不要說孩子偷東西,因為孩子的性格比較頑皮,他們只是對這個東西喜歡,而自己又沒有,他們想要把它占用了。
而家長給他們冠上偷的罪名,他們就會覺得父母對自己不好。所以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溫和的對他們說:你是不是拿了其他小孩的玩具了,人家找不到得多著急呀,要是你的玩具丟了,你找不到你會不會著急呀?
父母或者老師應該用一些溫和或者反問的語氣來詢問孩子,而不是以強硬的態度去詢問他們,這樣他們是不會承認的,反而下回還會去做這樣的事情。
2、鼓勵孩子說出真相。當家長發現,這件東西并不屬于自己家孩子的時候,就應該有了某種意義上,對這件事情的認知,但是不要發怒,也不要生氣,首先鼓勵孩子,把事情的經過和真相,說出來。
這樣做呢,其實是避免因為給孩子太大的心理壓力,從而讓孩子出現撒謊行為,當孩子說出來問題之后,我們才可以根據問題,尋找解決辦法,對癥下藥。
3、明確告訴孩子做錯了。控制情緒,拒絕責罵并不是不教育孩子。未經允許拿別人的東西絕對是一種錯誤的做法,要明確這種錯誤。
在家長的一點點開導下,孩子慢慢也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時候父母就要繼續開導他們去承認錯誤,有時候孩子可能不好意思去承認錯誤,所以父母一定要陪伴他們一起去,到了同學家里要教導孩子說:對不起,我不應該拿你的東西,請你原諒我吧。一般小孩之間是不會記仇的,雙方發生這樣的事情反而會讓雙方之間的感情加深。
孩子偷東西的原因
1、因為自己無法得到。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是自己家的寶貝。現在的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甚至七大姑八大姨一起疼愛的。自然在物質方面都是應有盡有的,想要什么有什么。
最新的玩具?買!最新的衣服?買!但比起家庭優渥的孩子,還有的家庭不能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家庭條件受限,讓一些孩子得不到別的小朋友擁有的東西。
這個時候孩子們心里就會有落差感,畢竟小孩子心智不成熟,出現攀比的想法在正常不過了。這種情況下,有的小朋友也會伸出罪惡的小爪子,進行一些“偷”的行為。
2、沒有所有權的概念。小孩子的大腦認知里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不存在你的和我的之分,因此當孩子看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第一反應就是會認為是自己的,做出的表現也是占為己有的行為。
當然孩子自然也沒有“所有權的概念”,他們在玩別人的玩具時像在玩兒自己的一樣,自然拿了別人的東西也不會感到任何愧疚和不安。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培養孩子物權意識。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父母的不斷引導。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本就是一無所知,從不斷的去探索之后,父母加以引導,才會形成正確的三觀。
要想緩解孩子拿別人東西這種情況,可以先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讓孩子知道保護自己的東西,不侵犯他人的權益,形成這樣一個意識,在后期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也會加以克制。
教會孩子換位思考。換位思考這一項技能,無論是在孩童時期,還是在成長之后,都是必不可少的。從小教會孩子換位思考,還是能夠明白,當自己的心愛的玩具被他人拿走之后,自己怎么找都找不到時,是如何一種感受。通過這樣的換位思考,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會更加的懂事,更加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