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發(fā)現(xiàn)自家孩子有偷東西的行為時,都認為這是孩子學壞了,必須得采取一些粗暴的方式,把苗頭給扼殺掉。但是這樣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大打出手,只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
孩子總是偷拿家里的東西怎么辦
1、要問清楚他為什么要偷。孩子的每一種行為的背后,都有可能暗藏他的某種心理,所以家長要先弄清楚原因,再有針對性地教育,這比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更能解決孩子都東西的問題,還不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因為,有時候孩子偷東西都是由于一時的興趣或者新奇。這種情況下,家長就把他當成壞孩子一樣對待,就會傷害到孩子。
又或者,孩子偷拿東西,只是因為他不知道何為偷,家長要告訴他這種行為是不好的,下次不能再做了。只有了解孩子偷東西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防止他下次再偷。
2、幫助孩子理解所有權。當孩子“物權觀”被樹立起來的時候,即使他們遇到喜歡的東西也不會將其占為己有,家長也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隨意將孩子的東西送人,要提前征求孩子的一件,不然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物權觀”形成。
3、告訴孩子要使用正確的方式。當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偷拿”行為時,家長除了要給孩子培養(yǎng)正確的“物權觀”,也要告訴孩子采取什么做法才是正確的,并且要引導孩子使用正確的方法獲取自己喜愛的東西,比如借用、交換等方式。
4、要給孩子補救的機會。不管孩子是因為太想要一件東西,還是不知道他的行為是偷。家長都要通過一些方法告訴孩子,他做錯了,而且必須要受到懲罰。
而懲罰的手段,重在讓孩子知道,他做錯事情了,就必須要做一些事情補救。當他下次再想犯錯的時候,就知道考慮一下犯錯的代價,他能不能承受,這對孩子有更好的教育意義。
孩子為什么會偷東西
1、家長對孩子的訴求有求必應。當家長對孩子的訴求有求必應時,孩子的欲望會越來越大,當孩子的欲望沒有被父母滿足時,孩子就會依靠自己的“能力”來使愿望被滿足。因為長期被寵溺也會缺失行為邊界感,進而有不當?shù)男袨楸憩F(xiàn)發(fā)生。
2、缺乏關愛,渴望被關注。有的時候孩子偷東西,并不能說明是孩子的品質(zhì)出現(xiàn)了問題。當孩子長期被父母忽略,沒有人重視自己,孩子就會想弄出個大新聞,讓父母關注自己。孩子偷東西的行為,也多半會故意讓父母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只要父母對孩子多加關心,孩子自然就不會再去偷。
3、有貪小便宜的習慣。孩子大大方方,做事干脆利落,是非常難得的優(yōu)良品質(zhì)。但如果孩子很小氣,又愛貪小便宜,那么偷東西自然就成為必然。只要有過一次偷東西的經(jīng)歷之后,孩子嘗到甜頭,膽量就會變得越來越大,最終演變成真正的“偷”。
對于孩子偷的行為,我們該如何判斷他是“有意”還是“無意”
這個其實很好判斷,可以通過孩子在“偷東西”行為的的過程來判斷,如果孩子拿了別人東西以后毫不緊張,還很淡定,也沒有任何遮掩,光明正大的,拿別人的東西就跟拿自己的東西一樣,那說明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是在偷別人的東西。
如果孩子在“偷東西”過程畏手畏腳,情緒緊張,而且是趁人不注意的時候拿的,并且拿了以后趕緊對其進行隱藏,這說明孩子的意識里知道這是錯誤的行為,但出于對于東西的喜愛,和彰顯自己的膽量,他故意而為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