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因為物權意識比較模糊,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要占為己有,甚至在不經過他人的同意下,直接把東西偷偷帶回家。對于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積極引導,避免讓孩子養成習慣。
小孩子偷拿東西怎么辦
1、耐心詢問孩子事情的來龍去脈。有的孩子因為家庭貧困,平常想要的東西從來沒得到過,于是想借別人的東西拿來玩,可又說不出口,于是會出現偷拿的行為。
有的孩子僅僅是好奇,想把別人的東西拿來看看;有的孩子因為別人拿過他的東西,所以自己也去拿別人的;有的孩子并不清楚這個東西是別人的,只以為是可以拿的,所以拿來……
總之,孩子拿別人東西的原因很多,父母必須了解清楚再下定義,決不能冤枉了孩子。
2、如果孩子確實偷拿,要鼓勵他勇于承認。如果確認孩子的確是偷了別人的東西,父母需耐心引導他承認其行為,并告知這種行為帶來的后果。要積極引導孩子勇于承認錯誤、接受批評,告訴他偷東西已經不對了,如果還不誠實的話就更不對了,媽媽希望你做一個誠實的好孩子。
3、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告誡孩子。孩子行為對錯,父母的價值觀會給孩子提供標準,所以給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很重要。父母需要告訴孩子,哪怕是一針一線,也不應該拿別人的。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換位思考,用同理心能幫助孩子從他人的角度考慮事情。
4、帶孩子一同返還物品并及時道歉。建議父母帶著孩子一同去返還物品,一是避免孩子獨自面對未知的局勢;二是告訴他犯錯了沒關系,改過來就好了,媽媽會陪你面對的;三是示范給孩子看如何返還物品并真誠道歉。只有父母一步步親自示范和引導孩子,才能真正教育好他,從根本上防止孩子出現類似行為。
孩子為什么會出現“偷”這個行為
1、沒有無權意識。發展心理學指出,6歲之前的孩子處于自我中心時期,他們還認不清物權的概念,他們認為只要自己喜歡的就是我的。所以,只要遇到自己喜歡的玩具,食物,他就會默認為是自己想要的,“這個就是我的”。
2、匱乏心理。孩子之所以拿,是因為他過分渴望擁有。也許孩子一直想要一輛紅色的小汽車,也和你說了很多次,但是你堅決不同意,當孩子見到的時候,就會忍不住想擁有。
也許孩子一直喜歡那個漂亮的布娃娃,當他看到的時候,就忍不住想抱回家。這種匱乏心理,當孩子面對渴求已久的玩具時,就會忍不住偷偷帶回家。
發現孩子偷東西,父母千萬不要這樣做
1、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簽。有的父母希望能夠通過貼標簽的方式,提醒孩子不要犯同樣的錯誤,但是不得不說這樣的行為卻使得孩子,在潛意識中強化了偷東西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會備受煎熬,而且還有可能會忍不住再犯同樣的錯誤。
2、當眾羞辱孩子。雖然父母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長記性,改善偷東西的習慣,但是不得不說這種當眾羞辱孩子的做法,卻有可能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甚至因此而產生心理陰影。在公共場合被父母指責是小偷,這對于孩子而言,顯然已經超出了他們內心所能承受的壓力范圍。
3、假裝看不到。有的家人認同孩子的行為不算“偷”,為了不傷孩子的自尊心,就對這件事避而不談,而是背著孩子偷偷將東西還回去。
這樣的處理方法,看似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實際上是在變相鼓勵孩子繼續“偷”東西。因為在孩子眼里,他拿回來東西沒有得到父母的否定,這就是可以被鼓勵的行為,于是孩子下次遇到喜歡的還會拿回來,慢慢地就真的會演化成偷東西的行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