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東西雖然是一種非常不好的行為,但是家長再發現之后,千萬不要直接批評打罵他們,因為這樣很容易加重他們這些不良行為,家長只有正確指導,才能讓孩子慢慢改正。
孩子總偷東西怎么教育
1、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對他的做法表示理解。告訴孩子自己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和感受,但這個做法一定是不對的,這是原則問題,不被允許,但自己對孩子的愛和關注不會減少。
和孩子談一談:如果有一個小朋友拿走了你心愛的玩具,你是什么感受呢?正確的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愿意承擔責任,鼓勵孩子面對后果。
2、不要給孩子貼標簽。孩子年紀較小,并未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因此家長不要過早地對孩子“下定義、貼標簽”,特別是不要說:“你從小就偷東西,長大一定是個小偷!”不經意的一句話很可能種下了一顆種子。有一句話相信大家都聽過: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3、讓孩子明白“偷”是不對的。對于孩子的偷東西的行為,我們不能因為顧及自身的面子而采取百害而無一利的袒護、包庇做法。當孩子看到父母包庇自己的錯誤時,便意識不到錯誤,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所以,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我們要告訴孩子偷別人的東西是件可恥的事,讓孩子明白,用別人的東西需要征得別人的許可,否則就不能隨便動用。
4、給孩子改正的機會。“偷”并不是十惡不赦的行為,家長們不要反應過激。有很多粗線條的父母,面對孩子“偷”,常常會大聲的斥責孩子,讓孩子下不來臺,甚至有些父母在人前反復提起這件事,想要加深對孩子的教訓,這樣的做法都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容易讓孩子自暴自棄。
孩子犯錯了,父母可以好言相勸,幫助孩子改正,必要的時候主動給孩子臺階,讓孩子自己反思,孩子得到了寬容和理解,才會真正愿意改正。
孩子偷東西的原因
1、父母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當孩子想要得到某一件東西的時候,家長沒有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沒錢買東西,又經不住誘惑,便對別人的這件東西產生了占有欲,便偷偷去拿。
2、缺乏父母的關注,借此嘩眾取寵。孩子雖然小,卻也知道想要得到別人的關注,就要做一些可以引人注目的事情。“偷”東西就是孩子能做到可以吸引大家目光的事情。
想要獲得父母的關注,孩子便“偷”別人的東西,因為很少有父母可以無視這種事情的發生,通過父母情緒的變化以及對自己的訓斥,孩子從中就得到了一種被關注的感覺。
3、嫉妒、攀比心理。有些孩子總會在班上炫富,也有些孩子因家境貧窮而心生嫉妒。當常常被同學籠罩在一個炫耀得到環境下,有些孩子往往因無法得到自己想擁有的東西的時候,往往因心中的嫉妒與攀比而走上了偷東西的道路。他們希望自己也能夠擁有,也想收獲別人投射來的羨慕的眼光,他們享受那種仰慕的目光。
孩子“偷東西”,家長當面斥責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
1、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在沒有明確孩子為什么要“偷拿東西”的原因,就當面對孩子破口大罵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雖然孩子小,不懂事,但是孩子也是“要面子”的。
家長當場在那么多人面前斥責孩子,就等于讓所有人知道孩子是一個“偷東西”的壞孩子,就會引來其他圍觀人群的指指點點,孩子的內心就會受到傷害。
2、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傷害。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偷東西”給自己丟臉了,在控制不住氣憤情緒的情況下動手打孩子的家長不在少數。但是打孩子并不能解決問題,孩子依然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除了讓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受到雙重傷害以外,對自己對孩子都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