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孩子出現偷東西的行為時,家長一定要保持冷靜,先不要著急批評教育他們,避免自己不科學的教育方式,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而是應該先清楚事情的緣由,然后再做出引導。
孩子偷東西應該怎么教育
1、別給孩子貼“偷”的標簽。孩子的自我評價水平低,對來自別人的評價很容易產生“認同”。如果長期亂用“小偷”這樣的話來責罵孩子,孩子就會認定自己是這樣的人。
2、態度要溫和。孩子經常會因為害怕懲罰而撒謊,而家長如果能更耐心地詢問一些問題,比如:“你很喜歡那件東西是嗎?”就會消除孩子的緊張感,促使他講出真相,才有機會針對情況進行教育勸導。
3、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對于孩子的偷拿行為,我們不能因為顧及自身的面子而采取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袒護、包庇做法。當孩子看到父母包庇自己的錯誤時,便意識不到錯誤,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所以,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我們要告訴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是件可恥的事,讓孩子明白用別人的東西需要征得別人的許可,否則就不能隨便動用。
對于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這樣告訴他們:“偷拿東西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它會讓人走向危險的道路,所以你絕對不能偷拿他人的財物。”
4、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如果孩子無法區分“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家長就應該及時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孩子在公眾場合鬧出誤會,也能避免孩子養成偷東西的壞習慣。家長在生活中應該不斷教導孩子,拿別人東西之前要經過別人的允許。
孩子“偷東西”的原因有哪些
1、想要擁有自己沒有的東西。孩子天生比較好奇,看到別人玩的很好的東西,自己也想擁有。這個時候父母不一定會滿足孩子的需求,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孩子自然就會“偷”別人的東西。
2、孩子心存僥幸。有的孩子雖然知道偷東西是不好的行為,但是出于僥幸心理還是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孩子可能會認為東西非常多,即使自己拿走一個,別人也不會發現。比如朋友家有很多蠟筆,自己看過很想玩,覺得朋友不會發現,于是就把一根蠟筆“拿”走了。
3、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種需求分為情感需要和物質需要,前者往往是更多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原因,家長平時忙于工作,當孩子非常渴求得到父母的關注時,有時候就會用這種偏常行為來吸引家長的注意。
面對偷東西的孩子,父母應該怎么做
父母的言語對孩子是很重要的,有時候父母一句鼓勵孩子的話就會讓孩子覺得充滿動力,相反有時候父母否定孩子的一些言語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已經不愛自己了。
當孩子偷了東西時,很多父母會用特別難聽的言語刺激孩子,比如:“你怎么做這種不要臉的事情,這么小就偷雞摸狗的長大了也沒出息。”這些刺激的言語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沒有用的人。
其實有時候點撥一下,孩子他們就知道自己做錯了,用這些過激的方法反而起不到正面的作用。父母平時可以帶孩子多去看看自己工作的環境,讓孩子了解一下自己工作的辛苦,多帶孩子去體驗一下賺錢的不易。父母應該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的金錢觀、價值觀,這樣孩子就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