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家長面對小孩子偷東西這個行為,感到很崩潰,甚至不能相信這是自己孩子干出來的事情。其實,孩子出現這種行為不必緊張,這種行為可能只是孩子的一種偶然的現象,是幼稚年齡階段的正常現象。那么,小孩子偷東西怎么教育呢?
小孩子偷東西怎么教育
1.先冷靜,不要反應過度
雖然孩子發生了“偷竊”行為,但并不意味著他就變成了小偷。父母應該保持冷靜,思考下是什么原因讓他這樣做?孩子想要什么?是零用錢不夠,還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與關心?
2.幫助孩子形成所有權概念
平時家長要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需要得到別人的同意才能拿,如果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就拿走他們的東西,必須還回去,否則就會受到懲罰。同樣,我們也不能沒有經過孩子的同意隨便拿取他們的東西,這樣容易讓他們沒有邊界感。
3.加強管理
家長要讓孩子學會獨立,加強家校的管理,告訴孩子要自力更生,別人的東西我們不要拿,同時我們要告訴孩子不要和有偷竊習慣的孩子在一起,讓他成為一個誠實守信自尊自愛的好孩子,這樣別人才會喜歡他。
4.合理滿足,讓孩子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
為了避免孩子由于想買東西而手里沒有錢,便動了偷的邪念,家長一定要合理滿足孩子購物的需求。平時你可以明確告訴孩子,想要什么東西可以告訴自己,只要要求合理,會根據實際情況給孩子一些零花錢。
小孩子偷東西的原因
1.不良榜樣的影響
有些有偷竊行為的孩子,要考慮是否有慣偷唆使。在很多時候,一些孩子為了在同齡的孩子當中表現自己的勇敢,而去嘗試這種偷竊的冒險行為。另一方面,孩子偷拿家長錢,很多也是因為受周圍同伴的影響。看到同伴能夠悄悄地拿到錢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也就產生了模仿的行為。
2.孩子對物品所有權沒有概念
小孩子自我意識模糊,邊界感不明顯,因為喜歡這個東西,可能就隨便拿走了。自己還不知道這是偷竊行為,所以父母要耐心溫和的教導,小朋友的玩具可以一起玩但不能私自占有帶走是不對的。
3.發泄內心不滿
孩子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內心挫折時,可能會用偷竊來發泄內心的不滿或反抗。比如比如,有些家長工作太忙,沒時間陪孩子,孩子也有可能通過偷東西等行為換取家長關注。
4.無法控制自身行為
較為年幼的兒童在自控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哪怕他知道偷竊是不對的,他也有可能拿走某樣東西,這僅僅是因為他無法控制自己。家長必須培養孩子通過誠實方式獲得所需之物的能力。與此同時,父母也必須將物質誘惑最小化。
許多家長都會面對小孩子偷東西這個問題,那么小孩子偷東西該怎么教育呢?家長一定要采用正面引導教育的方式,不要在發生偷盜行為時直接呵斥,這樣會非常傷害孩子的自尊,不但無益于改變這種行為,甚至可能會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緒。父母做好自身的榜樣,帶領孩子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