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教育小孩子時候,會發現孩子喜歡“偷拿”東西,家長一著急上火就會忍不住打罵孩子,妄圖打改孩子的不良習慣。其實,父母沒有進行實際意義上的教育,孩子很容易出現屢教不改的情況。
兒童偷東西怎么教育
1、分析原因。知道孩子偷拿東西后,多數家長會很憤怒,小小年紀居然不學好?其實憤怒無濟于事。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平靜下情緒,然后分析孩子“偷”東西的原因。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偷拿行為都有一定理由。要么是自己喜歡就拿走了,要么是平時很想要卻沒有,看到別人有就拿走了,上升不到道德層面。如果父母非要給孩子扣一頂“小偷”的帽子,反而會傷害孩子心理。
2、向孩子解釋,這么做為什么是錯的。其實,學齡前的孩子拿別人東西,就是因為物權概念模糊。告訴孩子,那是別人的東西,別人的東西就算你很想要也不能拿,再舉個設身處地的例子:如果別人拿了你的東西,你會怎么想?
家長可以通過舉例和講道理,讓孩子明白“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隨便拿回來”,孩子就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了。
3、讓孩子歸還物品或者錢。如果孩子的東西是在外面商店或者別處拿的,事發后家長必須監督孩子或者陪他一起歸還物品并道歉,而且必須是當面還,不能偷偷地放回去,這樣能讓孩子認識到這一行為的性質和相應的后果。
如果孩子是從家里拿了錢,估計一下他到底拿走了多少錢,并向他說清楚這些錢必須償還。孩子可以通過幫忙做家務來還錢。
4、家長一如既往地信任孩子。偷拿事件不能表明孩子品質不好或行為不端,小朋友們在成長過程中會滿足家人對他們的期望。如果家長把孩子看成喜歡小偷小摸、行為不端或經常撒謊的人,孩子極有可能如其所愿,變成家長所形容的這種人。
孩子偷東西父母不要做這些事情
1、帶著懷疑,逼問孩子。如果孩子沒偷東西,或是沒意識到行為的錯誤,父母的懷疑與追問,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不信任;如果孩子真的偷了,不適當的反復追究,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有時父母因為生氣,會像審問犯人一樣問孩子,但這樣很傷害孩子的自尊。
2、斥責打罵、讓外人參與教育孩子。孩子長大后,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他不愿意讓不好的行為被更多人知道。如果在外人面前批評教育孩子,甚至讓朋友親戚來參與責罵孩子,這是對孩子自尊的踐踏;如果外人對孩子錯誤行為進行轉述,這樣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孩子為什么會喜歡拿別人的東西
1、沒有物品所有權概念。小孩子的大腦認知里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不存在你的和我的之分,因此當孩子看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第一反應就是會認為是自己的,做出的表現也是占為己有的行為。
當然孩子自然也沒有“所有權的概念”,他們在玩別人的玩具時像在玩兒自己的一樣,自然拿了別人的東西也不會感到任何愧疚和不安。
2、抱有僥幸心理。有的孩子在大人的教育下,明明知道偷別人的東西是不好的行為但仍還這么做,這樣的孩子心里總會抱有一絲絲的不會被別人發覺的僥幸心理。
例如,在和小伙伴一起玩積木的時候,孩子非常喜歡,自然就會認為偷拿幾塊,別人也不會發現,索性就拿幾塊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