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是應該在自我探索中成長起來的,父母要學會放手,孩子不會因為你放手而跌倒,而是會飛得更高,更堅強,精神更豐富。愛孩子,給孩子自由的空間,是每一位家長的必修課。
怎樣培養孩子獨立
1.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生活空間
父母可以為孩子創造一個獨立的小空間。或許這個空間可以是一個房間,也可以是小角落,原則是方便父母看管。地板可以用塑料墊子覆蓋,并通過簡單的邊界與空間的其余部分隔開。
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孩子最喜歡的書、玩具、毛筆、顏料、粘土、細線等擺放,自然類的玩具最好,如舊書、舊報紙、紙盒、舊零件等。,也可以從大自然中采集一些植物樹枝,注意保證孩子們在安全的情況下玩耍,盡量少用塑料玩具。
這個空間完全是給孩子們玩的,可以自由玩耍,看書,做手工,折,涂鴉,畫畫等,小孩子可以陪著父母玩,大孩子讓他玩,沒有孩子的邀請,大人有最好不要打擾孩子。這樣,孩子們既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又可以充分釋放自己。
2.為孩子創造心理獨立空間
首先,家長應該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獨立思考的能力將決定孩子走多遠,多精彩。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繼續學習,從早到晚跟在孩子身邊,每件事都指出來,不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另一方面,他們抱怨他們的孩子不會動腦筋,也懶得思考。這些父母不知道,每一個依賴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舍不得放手”的父母。正是這種父母親力親為的態度,造就了孩子懶得思考。只有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才能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更有創造力。其次,給孩子自我反省的空間。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尤其是母親,千萬不要嘮叨他們。
尤其是孩子的一些習慣性錯誤或缺點,你一再的嘮叨或批評,在你一次次的強化下,孩子的缺點或錯誤非但不能改變,反而被固化下來,甚至成為壞習慣。父母明智的做法是在孩子犯錯時警告他們,讓他們知道自己錯了,并讓他們反思自己哪里錯了,為什么會犯這樣的錯誤。讓孩子有機會反思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對于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很重要。
3.為孩子創造自我管理的空間
有一個笑話:在大學的食堂里,有一個大學生盯著餐桌上的飯發呆。同學問他“你為什么不吃?學生回答說,我們在家里吃的飯又香又好吃,但這里的不一樣。”聽起來像一個笑話,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大學里也出現了很多“流氓”、“尼姑”。大學生的這些問題與其說是社會教育的失敗,不如說是家庭教育的悲哀。自我管理要從小培養。孩子做自己的事情時,家長不應該指手畫腳,讓孩子做壞事,不管孩子做什么,只要孩子做到了,父母都會給予肯定和表揚,在你的肯定和表揚中,你會看到孩子獨立成長的能力。
說到養成良好的行為,父母可以偷懶一點,學會軟弱,不斷強調孩子比你強,這樣孩子做事的興趣就會越來越高,信心也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