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兒童出現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伴隨著一定的原因。當父母了解孩子的動機,持有理解的態度,并與孩子的重拳出擊,巧妙地用其他方式調和時,結果就會不同。那么,孩子太倔如何教育?
孩子太倔如何教育
一般來說,父母喜歡聽話的孩子。然而,事情往往與人們的主觀愿望背道而馳,有些孩子很倔強,不喜歡聽大人的話。其實,倔強、抗拒是兒童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常見行為,倔強的兒童更容易產生抗拒行為,但倔強的兒童不一定不好。那么,一個家長該如何對待一個倔強的孩子呢?讓我們從分析孩子們自己和他們的家庭開始。
學齡前兒童的人格特征
1.強烈的求知欲:熱愛學習,興趣廣泛,注意力穩定,善于一事到底。
2.充滿友誼感:愛與其他孩子玩耍,玩耍時能與朋友相處,善于將自己的愿望與集體相結合。
3.熱愛勞動:獨立能力強,穿衣、吃飯都要求自己做,主動幫助成年人做事情。
4.富有同情心:關心老人,樂于助人,不欺負比自己小的孩子。
5.道德感與美:具有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意識萌芽,喜歡唱歌、跳舞、朗誦詩歌等。
6.克服困難的態度:克服困難,想辦法完成任務。
7.獨立性逐漸發展。
家庭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教養方式
如果父母比較民主,孩子就比較獨立、大膽、聰明,善于與他人溝通合作,具有分析性思維能力;·父母過于嚴厲,經常打罵,而孩子則倔強、冷酷無情、猶豫不決或缺乏自信和自尊;·父母太放縱,孩子會反復無常,缺乏獨立性,情緒不穩定和驕傲;·如果父母過分保護孩子,孩子就會被動、依賴、沉默,缺乏社交能力;·如果父母的意見不同,孩子們就會警覺、隨波逐流、隨波逐流,容易撒謊和欺騙;·家長支配型教養孩子,孩子就順從、依賴、缺乏獨立性。
家庭氛圍
和諧、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性格有積極影響。相反,父母爭吵、疏遠、懷疑甚至關系破裂(離婚或父母死亡)都與高犯罪率有關。
家庭結構
研究表明,兩代家庭的孩子在好奇心、毅力、伴侶聲望、人際關系和對勞動的態度等方面優于三代家庭的孩子。這主要與三代人對祖父母的溺愛等因素有關。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
目前,獨生子女在我國很普遍。如果我們不注意獨生子女的自覺培養和教育,很容易形成任性、不關心他人、自私等不良性格。
孩子很倔強,怎么辦
解決方法:
【提示1】
面對倔強的孩子,不要盲目壓制一個想自己做決定、拒絕妥協的孩子。事實上,長大后更容易成為一個獨立、自信、堅強的人。如果父母總是試圖讓他屈服,一味壓抑,他的反抗可能會更加強烈,并且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倔強的性格特點。如果你的孩子的倔強是正當的——例如,他拒絕讓你穿他的鞋——讓他穿上。讓他做自己的主人一段時間,當他意識到他不能做任何事情時,他會回到你身邊。當然,你需要一點時間和耐心。如果孩子的倔強是不合理的,你可以采取暫時忽視的態度,假裝什么都沒發生過,然后在孩子平靜的時候告訴他真相。
【提示2】
父母應該區分什么是他們可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什么是他們應該巧妙地誘導孩子不要做以防止危險。例如,如果你的孩子想穿上自己的鞋子,或者想穿一件紅色的毛衣而不是綠色的,你不必和他爭論。給他一些自由來滿足他獨立的愿望。父母需要理解并為孩子制定一些規則。
【提示3】
不要諷刺倔強的后果。當你的孩子不能自己穿衣服回來尋求幫助時,不要說,“我告訴過你你不能自己穿。”說,“如果你不能穿,媽媽會很樂意幫忙的。”
讓他知道,如果他不能接受別人的幫助,很多事情做不到。如果孩子們意識不到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從不會到會的過程,他們將來怎么能學到更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