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有時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不受歡迎的現實——你發現你的孩子很自私。比如,不管怎樣,哭一兩聲,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不與兄弟姐妹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或零食,等等。那么,面對自私的孩子怎么辦?我相信沒有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在未來成為一個自私的人。
面對自私的孩子怎么辦
首先,不要太快將幼稚的自私上升到道德層面。自利是人的天性,因為人首先需要自利才能生存。我在這里不使用自私這個詞,因為我認為“自私”和“自私”之間有明顯的區別。
那么,為什么孩子會有如此自私的行為呢?面對自私的孩子怎么辦?
1.自我意識的增長
其實,這種自私的行為對于孩子來說是很正常的,因為隨著從兩歲開始自我意識的出現,他就出現了這樣的“私人意識”,想擁有的越多,又不想擁有放棄自己,這是由于自我意識的增長。后來,隨著孩子長大,他們開始渴望友誼并被他人接受。共享和包容會出現,并逐漸發展起來。在這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父母的正確引導是推動其朝著正確方向大步前進的重要因素。
2.父母行為的影響
不可否認,孩子的個性有時與遺傳有關。例如,我鄰居的父親是一個性格很好的人。他非常熱情,總是喜歡幫助別人。他的兒子知道如何分享,而我的兒子很吝嗇。這就是父母行為的微妙影響。有的家長小氣又小氣,鄰居老是找借口借東西,這無疑助長了孩子的自私行為。
3、缺乏家庭教育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父母把一些孩子變成惡霸。家里的美味,首先要放在孩子身邊。父母不是常年買一件衣服,而是不會把給孩子買的衣服都穿。正是深深的“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很多家長咬緊牙關溺愛孩子,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正在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反正只想自己,不想別人。
幫助孩子擺脫“自私”的3種方法
1)不要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求
去超市之前,應該和孩子商量一下,當然最好讓孩子參與購物預算。例如,通常只允許兒童購買一種他們想要的玩具或零食。
2)去除孩子在家里的“特殊”地位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盡量不要給孩子特殊待遇,合理滿足孩子的需要,讓孩子知道自己與家庭其他成員是平等的,消除他們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3)教孩子社交
欲望是滋生自私的溫床。當心中有無盡的欲望時,自私就容易生起。畢竟,我們做什么不會讓我們快樂?
即使幫助別人是“為了快樂”,也不是真的完全無私。如果幫助別人很痛苦,還不斷地幫助別人,我們就會說這個人心理不健康。
所以,讓孩子不自私,其實就是讓孩子自己的欲望和周圍的環境達到平衡。
最好的辦法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要把孩子放在只享受而不履行義務的特殊地位,這樣孩子就會養成白吃白吃的心理。
讓孩子明白愿望的滿足與履行相關義務是相對應的,讓孩子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多為他人著想,孩子慢慢就不自私了。
一個好習慣不是一兩天養成的,就像一個懂得分享、愿意分享的無私的孩子,也不是一兩天就能養成的。更需要家長耐心引導,給予表揚。
父母要知道,育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也是一個自我完善、自我反省的過程。一顆草莓的背后,是孩子自私行為的反映,更多的是父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