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依賴父母的孩子,都有特別“任勞任怨”的父母。父母過多的保護、過高的期望、過多的責任,讓孩子失去成長的可能,容易形成怯懦、意志薄弱、既狂妄自大、驕傲自大等非社會人格心理特征,一旦遭遇不能由父母決定,他們會不知所措。那么,依賴性強的孩子家長應該怎么辦?
依賴性強的孩子家長應該怎么辦
1、給孩子證明“我能行”的機會
孩子的成長意味著從依賴走向獨立。教孩子逐漸擺脫對大人的依賴,形成獨立的人格,父母應該給孩子證明“我能行”的機會,而不是“什么都做”為孩子“鼓勵孩子自己去面對一切”。
2、適當地鼓勵
從第一次主動鋪床,第一次自己去餐廳吃午飯,第一次主動檢查作業,父母可以給予適當的表揚和鼓勵,當然,也可以有一些小的建議和更正。孩子早晚從家庭走向社會,讓孩子早日獨立,才能步入社會,相信父母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變成別人口中“媽寶”。
3、為孩子創造實踐動手能力的機會
父母在一定范圍內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權。讓孩子有權做出自己的決定和選擇。比如全家人一起去超市購物,讓孩子自己決定什么該買什么不該買。
去商店給孩子買衣服時,價格由父母選擇,款式和款式由孩子自己決定;也可以領養一只小貓,讓孩子學會照顧它,自覺承擔起照顧小貓的任務。這些行為使兒童能夠獨立做出決定并承擔他們決定的后果。
如果家長一頭霧水,孩子就不會明白決策需要準備付出,不會知道決策后續的事情需要承擔多大的責任,讓家長多給孩子創造獨立實踐的機會,只有體驗就會知道責任,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是多么重要。
4、給孩子足夠的耐心
當孩子沒有按照他或她的計劃去做時,作為父母,他或她不應該批評和抱怨。相反,應該耐心地鼓勵孩子并給孩子再次嘗試的機會。尤其是孩子依賴性強,內心脆弱,害怕失敗,不敢面對失敗,這時候需要家長在孩子身后給予鼓勵,讓孩子保持耐心去做事情。
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經過多次嘗試和努力,孩子們會得到努力帶來的收獲和回報。
依賴性強的孩子原因分析
1、不要包辦一切
我們以吃飯為例。事實上,兩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可以自己拿面包,用自己的杯子喝水,甚至可以用自己的勺子吃飯。但是我們很多父母或者爺爺奶奶都希望孩子多吃一點,或者覺得孩子吃一桌一地板就是菜,也是為了省事怕孩子弄臟桌子和地上而選擇喂食他們的孩子吃飯。
雖然只是吃這個小東西,其實也反映出父母不愿意讓孩子自己做事,自己做,而不是這樣的心理。其實,當孩子有了獨立的意識,想自己吃飯的時候,即使到處都是,家長以后也會收拾,也需要鼓勵孩子自己吃飯。讓您的孩子覺得自己吃飯是一種成就,可以減少依賴。
2、加強運動
所以當你看到這個建議時,爸爸媽媽可能會想,運動和依賴有關系嗎?答案是肯定的。
研究表明,所有運動發育遲緩的孩子,他的依賴性會更強,社交會缺乏一些。但是對于孩子來說,任何體育鍛煉項目都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難。
因此,體育鍛煉是培養孩子堅強意志、勇氣、積極品質的很好手段,也是擺脫依賴的好手段。
3、不要寵壞你的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把所有的事情都幫他做,孩子就不用去想,不用動手,遇到什么事情比孩子更讓父母著急。比如學習這件事倆說,學不好你比孩子還著急,然后督促他每天做作業,檢查他的作業,你比孩子更關心學習。
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來決定,連寫作業這個東西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爸爸媽媽也要自己做決定,那從長遠來看,孩子對于做作業,對于學習這個東西沒有主動性,他不需要承擔一些責任,這樣孩子的依賴性是不是就很強了?所以說這樣的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依賴性強的孩子家長應該怎么辦?依賴孩子有自己的天性,也有父母的影響。作為父母,我們應該著眼長遠,盡快讓孩子獨立,讓孩子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