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家長都注重孩子各方面素質的培養,包括一些心理上的培養,那么對于孩子來說,如何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呢?
如何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
首先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不要第一時間就上去幫助,可以讓孩子先嘗試自己解決和消化,培養他處理問題的能力。
當孩子哭泣的時候,不要總是想著照顧孩子的情緒,要告訴他解決問題的辦法,
讓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可能對于孩子來說是不太可能完成的,讓孩子盡早知道一些困難,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日常的教育中,不要讓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要知道有些人會比他在某方面更有優勢,要學會承認別人優秀。
要告訴孩子,遇到事情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后可能沒有人會像爸媽一樣照顧你的情緒,要學會自我調整。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鍛煉孩子的心理,多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多多自省,不去指責別人。
怎么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有意識地讓學生完成某些艱苦的項目,親身經受挫折的考驗。比如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可以推出“中國青年共青團行動——生存與發展行動計劃”,把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的培養作為共青團的主要任務。倡導學生不要做“籠中鳥”,而要學做翱翔藍天的雄鷹;不要做“溫室的花朵”,而要學做野外的松柏。
這樣,以吃“苦”為核心內容的各種夏令營就會應運而生。這些方式有助于他們意志的磨煉,但是更持久的、有效的方式應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來進行。比如可以通過與家長的溝通,教師有意識地提醒做父母的讓孩子品嘗一點家庭生活的憂愁。
在孩子面前談論一些令父母憂愁的事:柴米油鹽的艱難,事業上的煩惱等等。讓孩子懂得人生的路是坎坷的。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學習上的挫折也是可以戰勝的。把學習中的挫折看成是一個個堡壘,攻破它們,品嘗勝利的快樂。
總之,挫折是暫時的,也是永遠的,抗挫折能力應該貫穿于一個人成長的始終。西方教育和心理衛生專家都認為,人們對挫折的良好心態是從童年和青少年時不斷受挫和解決困難中學來的,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也是講的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