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家長反映“現在的孩子懶散,沒有做事、學習的動力,吃不了苦。”其實這些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家長習慣包辦一切,那么,家長要讓孩子接受吃苦教育的方法有哪些呢?
家長要讓孩子接受吃苦教育的方法
1、多接觸外面的社會
家長要在學習內容和目標上給孩子作一些減壓,同時,把注意力和挪出來的時間用在一些有價值的事情上,特別是要引導孩子去接觸、了解一下對人生有幫助的事物。
如社會實踐活動、公益勞動、關愛弱勢群體的一些活動,去打開自己的眼界,看看學習之外的世界,增加孩子的好奇心,從而才會有興趣對未知的世界產生積極探索的欲望。
2、多參與家務勞動
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可以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無論是打掃衛生、整理房間、洗碗拖地,甚至做飯做菜等,都是一個人保證自己生活秩序的基本能力,從小培養,對未來的獨立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家長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是以平等、尊重的態度,把孩子當成家庭一分子的正常行為,這樣,也能讓孩子對自己有清醒的認知,明白自己在家庭中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從而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學習也是其中的一項責任。
3、多鼓勵,少批評
孩子是需要成長的,我們任何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接觸什么事情就立馬會,都需要一個成長、學習、鍛煉的機會。作為父母,如果孩子做不好,一定要多鼓勵,少斥責,很多時候一句“寶貝兒加油,媽媽相信你可以”遠比“你可真笨,做啥啥不行”更有效。
從小培養孩子吃3種苦
1、讀書的苦
讀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們付出時間和精力,以及長期堅持下去,半途而廢的行為是不可取的,只要你堅持讀書并養成習慣,那大家慢慢就會發現原來讀書也是很有趣的。
讀書有益于育德、勵志、啟智、明史,讀書會讓我們了解到更多的知識,以及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充實思想,并樹立正確的三觀。
2、缺錢的苦
當然了,“缺錢的苦”值得并不是完全不給孩子錢,如果孩子是在學校住校,那家長還是需要給他一日三餐的錢,畢竟他們的身體健康也很重要,吃飽飯才能有更好的學習,這里說的缺錢是不給孩子太多的錢。
如果給孩子太多的錢,那他很容易養成“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不利于養成正確的金錢觀,嚴重時還會讓他產生攀比心理,因此家長再給孩子零花錢的時候要注意適度,讓他知道賺錢不易。
3、挫折的苦
家長可以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如果孩子從小就沒經受過挫折和失敗,那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不會很強,將來一旦遇到困境很可能會一蹶不振,甚至接受不了失敗的打擊,因此讓孩子勇于面對失敗很重要。
最后,我們要明白,孩子懶惰、怕吃苦,并不是天生的,家長一定要有信心去引導和教育孩子,培養起了責任感和正確的價值觀,孩子就明白自己該干什么,就會有上進心,為此,家長應該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更細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