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吃苦,給孩子提供一個溫暖舒適的生活環境,甚至是世外桃源一般的氛圍,這樣的生長環境對于孩子而言并非好事,那么,鍛煉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
鍛煉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
1、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的吃苦意識
在日常生活在,父母應該學會適當的放手,根據研究表示,那些總是被父母扶著學習走路的孩子花費的時間往往比那些自主練習的孩子更長,由此可見,培養孩子生活技能刻不容緩,家長應該從這方面入手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不僅可以達到培養的目的,還能夠增強孩子的動手能力。
2、父母主動與孩子一起吃苦
對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勵、誘導和鞭策。父母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后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愿而不強迫命令;需身體力行發揮榜樣的作用而不能只動嘴不動手。
3、故意的給孩子找一些難題設置一些障礙
困難和挫折對任何人來講都在所難免,如果孩子走慣了平坦的道路,聽慣了順耳的話,做慣了順心的事,那么一旦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不習慣,甚至束手無策。
所以家長不妨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當中,有意識的設置一些困難和障礙,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讓他們知道任何的成功取得,都是需要和困難作斗爭的。
讓孩子吃三種苦才能更好的成長
1、吃貧窮之苦
有一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輩。”富裕的時間長了,就容易滋生驕奢腐敗念頭,拖累整個家庭。銘記創業之苦,懷有勤儉之志的家庭才能發揚光大。
在孩子小時候,家長就應該開始鍛煉他勤儉節約的意識。在平日里不能給孩子太多寬裕的經濟,更多地讓他通過自己地努力去獲得東西,更加珍惜物品。
2、吃挫折之苦
現在很多年輕人心理素質極差,但凡生活上有點不稱心如意,工作上略微跌入低谷,他們完全經不起一點風吹雨打。
究其原因。無非是小時候父母的過度保護,養成了軟弱依靠的性格,一旦脫離父母,問題就暴露了出來。事實上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沒有堅強的內心,就不會有大的成就。
家長要鼓勵孩子獨自應對挑戰,克服困難,坦然地接受失敗。還可以進行一些能磨練意志的運動,如爬山,長跑等。
3、吃勞動之苦
自立,就是可以不依賴他人,憑自己的本事立身于社會。首當其沖的一個要求,就是能自理生活,然后是能夠自己賺錢養活自己。這看似簡單,實際上卻并不容易。
拿一件小事來說,現在就有很多人都不會做飯。培養自自立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孩子去參與,在參與中學習,在參與中成長。
比如父母做飯的時候,記得把孩子喊上,讓他和自己一起勞動,慢慢地讓他自己去嘗試。再如洗衣服這件事,父母一定要堅持讓孩子做到自己的衣服自己洗。
吃苦耐勞是立世之本,人生漫長的路要靠他們自己走,困難也得靠他們自己解決。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們要自己面對這個社會,擔負家庭的責任,注定難以面對未來日益競爭的社會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