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現在的生活條件太優越了,有必要讓孩子吃些“苦”,目的就是讓孩子能夠承受更多的“磨難”,長大后有利于面對生活中的諸多難處,那么,如何讓孩子吃苦?
如何讓孩子吃苦
1、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吃苦
吃苦的方式其實很廣大,家長要看到這一點,日常的家務勞動就可以培養吃苦的習慣,關鍵是要將一件簡單的事情堅持下去。
比如,從孩子能夠拿起掃帚起,就堅持讓孩子掃地,先從清掃自己的屋子開始,再掃全家,尤其是廚房、餐廳,等孩子再大一些,讓孩子擦地,這些都是鍛煉孩子的機會呀!而且,還提升了孩子的獨立勞動能力。
2、從吃苦中學會怎么面對困難
孩子要獨立,就要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化解困難,孩子在日常的家務勞動中,就可以引導孩子思考,讓孩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孩子在掃地時會發現,地上的頭發非常多,總也掃不干凈,怎么辦?家長是不是引導孩子找到產生頭發的根源?并且思考如何避免頭發落地?從而培養了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3、循序漸進地達到深層次的吃苦
家長要明白,讓孩子吃苦,使孩子獨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達成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可以從孩子有了獨立意識的3歲左右開始,按照孩子的成長規律慢慢實施,切不可有急躁的心理,采取揠苗助長的不當行為,那樣不但不能起到相應的效果,還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一定要讓孩子吃這三種苦
1、被批評的辛苦
如果孩子做錯事,家長不要舍不得批評,批評孩子是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的過程,也是鍛煉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過程,如果覺得孩子小舍不得批評孩子,等孩子長大之后,批評一句孩子都承受不了,更別指望孩子按照正確的方向長大了。
2、學習的艱苦
現在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學習壓力太大,經常寫作業寫到半夜,還有的家長因此和老師起了矛盾,其實孩子多吃點學習的苦并不是壞事,這個辛苦早晚都得吃,早早體會到學習的苦,長大之后就不會那么輕易的放棄了,這是孩子成才的必經之路,只要不影響身體吃點這個苦頭對孩子是有好處的。
3、失敗的痛苦
孩子承受失敗的能力是今后抗壓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家長們帶孩子經常用溢美之辭夸贊自己的孩子,家長覺得這樣孩子能更有自信,這沒有問題,但也不要忘記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失敗,嘗到失敗的滋味,否則孩子因為過于自信將來遭受挫折,這樣對他的打擊是雙倍的。
如果孩子小時候不知道什么是堅持,忍耐,挫折,那么長大之后再知道就晚了,那時候孩子就會懷疑自我和整個世界,所以家長不要舍不得,這是每個孩子長大的必須經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