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變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孩子養成了懶惰,浪費等習慣。俗話說:“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許多父母想訓練自己的孩子吃苦耐勞。那么,如何讓孩子吃苦體驗生活?
如何讓孩子吃苦體驗生活
1、孩子要自立
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志,減少對他人的依賴。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在家里,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學習上,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心理上要獨立。
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能獨立思考問題,能有主見,從而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礎。
2、父母主動與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養出一個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與孩子參加晨跑,參加體育運動,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這樣不但可以增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同樣讓孩子得到了鍛煉。能吃苦來自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來自一件件沒有妥協退讓的小事情。
3、一點一滴的積累,沒有妥協退讓
比如,當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愿起床的時候;當孩子難以完成一件手工制作的時候;當孩子跳繩跳到最后筋疲力盡的時刻;當孩子正在完成份內的家務活,小伙伴來找他出去玩的時候……這些都是鍛煉吃苦的場合。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勵、誘導和鞭策。要求孩子堅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堅持與困難作斗爭。實際上,吃苦的精神就來自這最后的咬牙堅持之中。
如何讓孩子在“吃苦”中成長
1、讓孩子做與年齡“相匹配”的事情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然而,很多父母卻是沒有認識到這樣的道理。比如在吃飯、洗漱、便便等方面,父母經常會以“孩子小、自己做不好”為理由,舍不得讓孩子自己去學習、鍛煉。這樣一來,孩子的動手能力便受到了限制,無法從中體會到過程的辛苦,以及成功后帶來的滿足。
正確的做法是,在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應該讓他們做一些與自己年紀“相匹配”的事情,讓他們在動手之間提高對生活的認識,同時理解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從而促使孩子更加懂事、懂禮。
2、讓孩子充分認識“被拒絕”很正常
孩子的天性決定了他們對自己希望的事情都有一份成年人難以理解的執著。比如:我們經常在超市里會看到一些孩子為了想要某些東西,便撒潑打滾、吵喊哭鬧,一副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架勢。
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遂心如意的!”父母應該堅持一定的原則和底線,對于一些不講理、不合時宜的行為,敢于對孩子說“不”,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會成功,讓他們習慣“被拒絕”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以后當孩子面對類似的情況時,他們就會下意識地思考自己的行為對不對,要求能不能得到滿足,從而不斷增強自控力與判斷力。
3、讓孩子掌握怎么“獨立性”地生活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獨立,家長千萬不能以“愛”為理由,事事包辦,讓孩子隨時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不經歷“風雨”和“陽光”。一些簡單的事情,如整理房間、打掃衛生、洗自己的衣服等等,都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做。這些事情雖小,但卻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提升動手能力。
總之,孩子適當吃苦,百利而無一害。作為父母,一定要充分掌握讓孩子“吃苦”的方法,不斷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的成長進步的步伐更加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