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叛逆期之后,動不動就發脾氣,故意跟家長對著干,家長的耐心被磨得所剩無幾,但家長要明白叛逆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階段,只有家長及時的調整教育方式,多一點耐心和理解,才能改變孩子的叛逆行為。
如何讓叛逆的孩子轉變
1、用心用情不用力。父母不帶預設評判,接納尊重孩子,進行平等合作溝通,才能促進良好和諧的親子關系。父母慢下來等一等,細膩細致一些,用心去感受孩子,用情去理解和打動孩子,但不要太使勁兒用力,給孩子安全舒適氛圍和更大空間,就可以看見和走進孩子的內心,堅定孩子的信心。
2、肯定比否定重要。父母專注聆聽,關注孩子已經做到的,肯定孩子已經有的和做的好的方面。孩子有了信心和資源,有了活力和生命力,就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有潛力做得更好,也就有了更多可能性。
3、助力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當父母真正看見青春期孩子這個完整獨立的生命個體,就會放心地把舞臺還給孩子。與孩子一起面對困難和問題,并把這些看成是學習成長的機會,共同探索和建構解決之道。父母欣賞贊美孩子,激發孩子潛能,孩子會承擔起自己相應的責任,從而實現自我成長,自我突破。
4、學會提問,有效溝通。提問是技術,更是藝術,但在真誠面前,任何技術與藝術都是蒼白的。慢下來、靜下來、笑起來,當您真正“看到”孩子作為“獨立的人”的那一刻,您想問的問題隨著情境自然貼上了,您說的話也入了孩子的心坎兒,有效的溝通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親子溝通的藝術美也自然流淌了出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經歷哪些叛逆階段
1、孩子兩歲時。掌握基礎生存技能的孩子開始發展處自我意識,這正是一個孩子高度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他們會迫切地想要對外界,尤其是父母進行表達。
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喜歡用哭鬧,摔打東西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和反抗,爭取得到滿足和認同。
然而受限于年齡和表達方式,這種“叛逆”并不會引起父母的重視,他們會因為孩子的幼小將這種行為內化的合理自然,所以并不突出。
2、七歲左右。孩子開始需要進入系統的知識性學習,這是一個成長轉變的適應階段,也是叛逆到來的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要從兒時的主動自由學習,轉向接受系統化的被動學習,同時要迎來大量的生活學習習慣的改變。
而伴隨著這些變化,父母的態度也會轉變,需要承擔的壓力也逐漸增加,壓力之下,矛盾和對立就會開始顯現。
3、十二歲之后。這個階段的孩子進入了初中,生理上進入二次發育的階段,開始朝著成年方向快速生長變化,而心理上也進入了快速的蛻變狀態。
這個階段的孩子因為心理成長的原因,自尊心和內心敏感度都會比前兩個階段更強,他們追求自我認同的同時對外界的認同也格外渴望,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而父母往往會在孩子的行為想法中進行干涉,這就會形成和孩子之間的對抗。
孩子叛逆期的典型表現
表現一:孩子做錯事,嘴上承認錯誤,但是內心卻抗拒不從,一直不改錯,下次還會繼續犯錯誤。
表現二:對于家長的教育,一直沉默不言,用沉默對抗。這也是叛逆期的一種表現。
表現三:對于家長的教育,孩子表現情緒失控,會對家人大喊大叫,甚至離家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