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最親近的人就是自己的媽媽,可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就開始漸漸遠離媽媽,變得不再跟媽媽交流談心,甚至有些孩子會開始厭惡自己的媽媽,這讓媽媽感到非常寒心。
孩子不親近媽媽的原因
1、源自家庭的不和諧。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孩子不愿意面對父母,孩子逐漸變得沉默寡言。這樣的孩子在家里,幾乎是能不跟父母講話,就不跟父母講話。
如果是這樣的家庭,父母要為了孩子,減少爭吵,尤其是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時間久了,孩子的態度自然會有所轉變。
2、父母的過分控制。有些家長控制欲過強,導致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感到壓力非常大。孩子還小,他們的想法比較簡單,所以父母的話一般都會照做。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就會產生自己的想法,而這個時候父母過度干預,就會出現不愿與父母親近的情況。
3、媽媽經常責打孩子。有些媽媽天生比較暴躁,或者一些媽媽有了孩子后,性情大變,遇到孩子的問題時,就會特別激動,那么這種類型的媽媽,一般都不會理性思考,面對孩子出錯的時候,總是第一時間打罵教育,如果經常這么做的話,會讓孩子懼怕,也會讓孩子認為媽媽不喜歡自己。
慢慢地孩子面對媽媽只會害怕、驚慌,不會去親近媽媽,因為孩子怕和媽媽距離太近,若又做錯事,將會大難臨頭,那么孩子長大后,童年的記憶只有媽媽的責備,沒有媽媽的愛,所以孩子就會疏遠媽媽,不會多親近。
4、對孩子不管不顧。孩子的自信和開朗、安全感都是在兒時和童年里父親母親給帶來的,給那些對孩子不管不顧的母親,什么都需要孩子自己想辦法,覺得是在培養孩子獨立,實際上孩子孤立無援,要么野蠻生長,要么膽小怯弱。
5、把孩子的秘密給別人說。在聊家常時,把孩子的秘密說給別人聽。孩子說的秘密,包括自己的和身邊朋友的,既然是秘密,可能會有一些不被爸媽接受的事情。
在經歷過大風大浪的爸爸媽媽看來,這些事情可能會無關痛癢。但是對于單純的孩子來說,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也可能會關乎著孩子和另外一個孩子的友誼。如果你踩過孩子的這條底線,孩子以后可能都會防備著你,不會再告訴你類似的小秘密。
媽媽該如何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1、多和孩子商量。和孩子說話多用商量的語氣,而不是一味的用命令的語氣要求孩子做事。也許孩子不做某件事或者做某件事,有他自己的邏輯或者想法,我們需要的就是站在孩子角度思考問題。
2、不要盲目的用物質代替。有些家長會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花時間多陪陪孩子,因此一味的用玩具,零食等東西彌補對孩子愛的缺失。
其實一份禮物,還不如擠出一中午的時間和孩子吃個飯,花半天時間和孩子出去玩,如果這些都做不到也可以換成視頻電話。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媽媽該怎么做
亦師亦友:能給孩子幫助的媽媽,又能和孩子培養感情的媽媽,一定是某些時候像良師,某些時候像朋友,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想法受到肯定,又在媽媽的教導下,直到哪些不對。
給孩子安全感:給孩子安全感的關鍵就是讓孩子感受到母親的愛,當孩子受到欺負時,第一時間不是想著怎么罵孩子,而是怎么第一時間安慰孩子,孩子能自己解決的讓孩子自己解決,并且告訴孩子不要怕,媽媽一直在你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