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我們家長的耐心和鼓勵是他們的翅膀,培養孩子的興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特別注意講究方式方法,不能把東西硬塞給孩子,讓孩子保持自由獨立的個體。
孩子對什么事情都不感興趣怎么辦
1、初中孩子厭學,家長要盡量去觀察孩子厭學的原因,比如孩子初中時課業內容和難度增加,或者剛入中學轉變了新的環境,孩子有適應的過程。在適應過程中孩子可能會遇到困難,家長要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克服困難。
另外,如果孩子在學校里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家長要理解孩子,不要一味責怪、批評,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多理解、多包容。如果發現孩子有厭學的情況也要跟老師、學校積極溝通,了解可能的原因并及時對癥下藥。
2、平常多關心關心孩子,給孩子多一點鼓勵,不要對孩子期望太大,適度的期望才能給孩子動力,父母也要學會夸孩子,而不是不斷地打擊孩子,拿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孩子比,和孩子一起樹立一個目標,雙方共同努力達成目標,家長自己也要做出一些改變,多抽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
3、家長要有正確對待分數與失敗的心態,對于在學習方面出了問題的孩子,家長應該對孩子多鼓勵,告訴孩子父母是你最堅強的后盾,不要懼怕任何的困難,信任父母,也信任自己。
需要父母要花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孩子,要注意培養的漸進性,對孩子的合理要求要循序漸進,將嚴格要求與良好激勵結合起來,逐步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4、家長要多引導孩子去探索。孩子之所以對什么東西都不感興趣,很可能是孩子的接觸面積比較廣,還沒有真正的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所以家長平時要積極的引導孩子去探索新事物,積極的去動手實踐。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就能夠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缺點,能夠及時的糾正孩子的不足,能夠找到孩子的優點,找到適合孩子的興趣。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
適宜的環境刺激
當世界上千姿百態的新奇事物具體地展現在孩子面前時,要讓他們親自去看看、聽聽、聞聞、嘗嘗,以至摸、掰、拆等擺弄一番,讓他們去觀察、去思考、去探索,以激發好奇心、興趣和求知欲。
呵護并引導專注力
當孩子做某件事情很投入時,盡量不去打擾他。
電子產品可以偶爾玩之,絕對不能當做電子保姆。
而當孩子癡迷于某項活動或某個事物時,順應他的需求,為他提供更多與之相關的資訊、材料、可能的相關活動,讓他跟與其相關的事物關聯,并幫助他橫向或者縱向去拓展,發掘出更多有趣的元素,將探索的觸角伸向更多可能的方向。
獲取成就感和自信心
興趣與堅持,是相互促進的。
只有經過長期的堅持,才能實現技能的提升,才會有成就感和自信心,從而進一步提升孩子的熱情和興趣,形成良性循環。
孩子為什么會出現對什么都不感興趣的情況
可能是孩子活得太痛苦了
求生是一個人的本能,孩子在這么小的年紀理應是無憂無慮地長大,孩子在比較小的年紀就對任何事情不感興趣、開始思考生存的意義和死亡,很可能是孩子活得太痛苦了。
家長控制孩子,不給孩子自由
很多家長一個經常犯的常見的錯誤。我們總是想去改造孩子,總覺得Ta這樣是不應該的,那樣也是不應該的,給Ta一大堆的應該和不應該。
例如孩子很高興的時候,家長也會認為你不應該高興,你高興就說明你太驕傲自滿了;孩子很害怕某件事,家長說你不應該害怕;有的家長指出孩子的問題,孩子很生氣,這個時候家長可能會說我指出你的問題,你應該高興才對。
當孩子徹底臣服于自己的統治,他們自己的感受,情緒,需要,統統被壓制了,直到身體出現問題:感到無力,沒有熱情,快樂不起來,痛苦,覺得做人沒啥意思……
孩子的情感被迫屏蔽,變得麻木
當孩子的情感表達都已經不被允許,Ta只能把自己情感都屏蔽掉,比如孩子很憤怒,但是有一個聲音告訴Ta不應該憤怒,這個時候Ta只有把自己的情感給隔離掉,Ta告訴自己不應該生氣,告訴自己生氣那個人不是我,就把Ta推出去了,跟自己的情感都已經脫節了。
當一個孩子跟自己的情感隔離起來的時候,就像一個電腦開始變得亂七八糟,不受控制,甚至死機,只好把電源拔掉,關機。
一個人的組成除了身體之外,剩下的就是情感,有喜怒哀樂。而當一個人跟自己的情感是隔離的狀態的時候,就像是行尸走肉,沒有情緒,沒有情感,他的情感是完全被隔離掉,被屏蔽掉了。此時Ta肯定覺得做人是痛苦的,沒有意思的。
我們大腦情感是一個整體,當我們覺得很痛苦的時候,就會用情感隔離的方式把痛苦的通道切斷。因為大腦有一種自我保護功能,我太痛苦了,我就干脆把它屏蔽掉,然后讓自己變得麻木。但這個通道既是感受痛苦,也是感受快樂的通道,所以當Ta感到痛苦把它屏蔽掉的時候,快樂同時也就沒有了。
沒有內驅力
當一個孩子總是用理智來告訴自己應該去讀書,媽媽告訴我,我應該去學習,這個時候沒有情緒在推動Ta,Ta是沒有內驅力的。
內驅力就是一個人做事情的時候感到有意義,覺得有成就感。比如一個人學到了知識他覺得很快樂,這個人本身是有求知欲的;一個人去探索一個未知的東西,發現背后有奧秘,有規律,這個時候他是快樂的。
但如果Ta的情緒全部屏蔽掉,只剩下一個理智,理智告訴Ta這個東西對Ta將來是有用的,所以Ta要去學習。這樣的學習是沒有任何快樂可言的,不會帶來任何成就感,這個人是沒有內驅力的,而是靠外驅,是勉強自己在做。當孩子沒有快樂的時候肯定是迷茫的,他會想我為什么要做?為什么要費那么大勁去學這個東西,學完以后我一點快樂都沒有。
我們做任何事情肯定是要用有快樂和滿足為驅動,它才是有意義的。如果我打球或者下棋,我贏了也沒感覺,輸了也沒感覺,我玩它干嘛。對于孩子而言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