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有訣竅的,家長必須要做到的是先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并理解他們的做法。賞識才能成功,抱怨導致失敗;家長要對孩子充滿信心,并欣賞他、鼓勵他,建立良好的溝通才能教育好孩子。
不服老師管教的孩子怎么辦
第一,家長針對這部分孩子,可以跟孩子呢講清楚或者平時家庭里面不要去太溺愛他,太以孩子為中心,這樣對孩子是一種傷害,溺愛是一種傷害。另外呢,跟孩子多講一些道理,到了教室到了學校你真正的行為習慣應該是怎么樣,要像遇到困難要怎么去做,要跟孩子多教導多講解。
過一段時間孩子他能感受到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讓他明白提早明白一些道理,家長要學會跟孩子溝通,要心平氣和地講,千萬不要訓斥孩子。
因為往往在學校里管不了的孩子,在家里溝通都是有問題的,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說學校里有問題的孩子,在家里肯定也不是很聽話的那種孩子。那么從這也可以看出,更大的責任是在家庭方面出了問題。
第二,家長一定要樹立自己的正確的觀點,跟孩子講清楚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而且每天呢有時間呢就要重復的講,不要怕重復。像在學校等公共場合,我們不但要自己舒服,還要照顧別人的感受,因為那不是家里,就讓孩子能夠明白家跟外面不一樣,家長多做示范,那么也讓孩子明白道理。孩子知道規則非常重要。
第三,家長可以采取跟老師互相交流。在交流過程當中去回過頭來再去理解自己的孩子,我多問問他為什么,多關心孩子的心理上的問題,就是你的孩子在學校里生活是沒有問題的,很多家長都擔心學校在學校里傷了手啊,或者說飯吃不飽啊,都是關心生活上的問題。
其實我們家長更要關心孩子心理上的問題,多問問他,你今天在學校里啊,覺得什么事情最開心啊,你在學校里作業做好了,你一般是怎么樣打發時間的,是給直接給老師批還是什么樣的,進行平等的交流,每天交流十分鐘。
就是每天要學會,就像閑聊似的,讓孩子多說一說學校里的生活,每天交流個10分鐘以上,每天如果有半個小時的交流,這樣的家庭教育孩子肯定是成功的。
孩子不服老師管教的原因
學生看問題片面,有時不顧后果
青少年在認知發展過程中,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雖有一定的發展,但還很不成熟,看問題容易片面和偏激,喜歡鉆牛角尖,有時候做事情不顧后果。這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點,他們看問題容易產生偏見,以為與老師對著干很勇敢,是一種英雄行為,因而盲目反抗,不計后果,拒絕一切批評。
老師沒有正確對待學生所犯的錯誤
如果教師不懂得學生的心理特點,不能正確對待他所犯的錯誤,處理方法不當,就使矛盾和沖突日益惡化起來。另外缺乏對學生耐心和溝通,說教多于疏導,懲罰多于寬容,看缺點多而不注意挖掘閃光點,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
家長太過溺愛、放任孩子
很多家長都對孩子太過于袒護,以至造成了孩子放任的性格。而且很多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所作所為,一聽說老師打學生就興師問罪,而根本不問自己的孩子有沒有錯,錯在哪里。
家長的這種做法根本不會對孩子起任何積極的作用,只能使孩子越來越任性,越來越背離學校的規章,結果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的學生,只能一個個走向社會和人生的極端。
學校沒有協調好老師和學生的關系
老師摔壞學生手機固然欠妥,更大的錯則在于學校。摔手機是學校做出的決定,由老師執行,學生和家長痛恨的是老師,最后賠償的也是老師。那么,以后學校如何再讓老師去處理學生玩手機問題?
更進一步說,以后老師究竟該如何對待學校的其他規定?摔手機事件折射出一個教育管理中的困境:一些學校出臺管理制度,動不動就把老師推向同學生尖銳對立的第一線。
家長如何配合學校教育好孩子
一、家長要經常與學校、老師聯系,掌握孩子的思想動態,有效教育孩子。
有些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只要提供吃穿,其他事情就是學校的;或者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在校學習差或表現不好,自己沒有臉面到學校見老師,只有孩子爭光了自己才有面子到學校見老師。
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孩子有不好的表現或問題,我們理應該與學校加強配合與聯系,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和問題的根源所在,有針對性采取有效的有利于孩子接受的方式方法,引導孩子向好的方面發展,使孩子成為具有健全人格和社會有用的人才。
如果有意避免這種情況,就會害了孩子,給家庭教育造成很大的損失。
二、在孩子教育方面不能采用極端的方法或手段。
有些家長對有問題的孩子采取的教育措施無效時,就放口大罵或暴打,或放任不管,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你的教育方法不起作用時,那你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想想,你是強迫孩子認同你的觀點或做法,或是以自己的利益出發點來教育的?
對于這些孩子要真正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分析原因的根基所在,以關心和幫助孩子成長發展方面來著手,采取孩子易改易接受的方法來教育,必要時可以讓別人替自己說話,做思想工作,扭轉不利局面。
還有些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表現好,學習好,獲獎也多,沒必要到學校去,或者認為我的孩子聰明,而不是老師教育的效果,這也是一種錯誤認識。往往學習好的學生,由于學習好而就把其他方面就忽視了,比如承受挫折能力差,生活自主能力不強,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去做,常依附別人等。
這類孩子的家長要與老師多溝通,了解孩子在校的方方面面,讓孩子全面發展,能獨立生活,能自主處理日常事務,讓他更能適應以后的社會生活。
三、給孩子提供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時,要注意對孩子是否安全和有利。
有些家長害怕辛苦了孩子,想方設法給孩子提供交通工具,比如自行車、摩托等,但你們考慮過沒有,你給孩子提供的交通工具是專門為方便到校或回家,還為了顯示自己的闊或威風而使用呢?
也要考慮你的孩子的騎技如何,能否把車駕馭得住?在往返學校的路途中路況是否好,路上的車輛多否,能否保證安全?有些使用自行車或摩托車的學生,在課余帶幾個學生在公路上狂飆,把自己的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只圖一時之快活。
當不好的事發生了時,家長才后悔莫及,因此提供交通工具時,要慎重。在我們學校是堅決反對學生騎摩托車和乘坐農用車的。
你的孩子有了電話可以和家里隨時取得聯系,但有些孩子把手機不當作和家里溝通的工具,而是一個玩耍的工具,上課給別人發短信、聽音樂、玩游戲等,或者是課堂上與QQ好友聊天,嚴重影響了學習,扭曲了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畸形發展。
手機已是影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大禍害。建議家長給孩子提供手機時,要弄清學生要手機的目的是為了與家里取得聯系,還為了娛樂,要在孩子每月話費上分辨真實情況。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和發展,家長要慎重對待孩子在學校使用手機。
四、在家庭教育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注意身教重于言教
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吃喝玩樂的家長,一問三不知的家長,品行惡劣、行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長是不會培養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親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成長,有的父母雖然與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經常溝通。大多數父母都是以忙為理由,忽視親子教育。父母的親子教育應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的前面,所以父母應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斷學習,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
(三)營造一種良好的知識環境
孩子學習要有一個好的小環境,不求高檔,但求氛圍,學生學習的時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閑談,朋友聚會等等盡量地包容缺點,用放大鏡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的。父母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但不要讓孩子把自己騙了。
(四)多贊美、少批評
恰到好處的贊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潤滑劑。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了解、欣賞、贊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記:贊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后。但贊美要把握住度,不能過于偏激。
(五)糾正孩子的關鍵性缺點時一定要注意考慮成熟,選擇最佳地點和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