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法,要避免嬌慣孩子,事事不讓孩子做,答應孩子的所有要求,不然會把孩子慣壞的,帶來的后果也是非常嚴重的。那么,十六歲的孩子被慣壞了怎么辦呢?
十六歲的孩子被慣壞了怎么辦
1、不盲目答應孩子的要求。作為父母,不能盲目答應孩子所有的請求,滿足孩子的要求需要有選擇性,孩子明顯不合理的要求堅決不能滿足,比如不好好吃飯,只要吃零食或其它垃圾食品。
如果孩子因為父母沒有滿足而哭鬧不止,甚至撒潑打滾,家長不能輕易妥協,也不要跟孩子討價還價,要冷處理,家長只需要冷靜的離開或者不理他,當孩子看到自己哭鬧并沒有得逞,自然會明白哭鬧是沒有用的,哭一會兒便會自己停止這樣的行為,下次可能也不會用哭鬧的方式逼迫家長滿足自己的要求了。
2、設立明確的規則。給孩子設立明確的規則,讓孩子知道你的底線,比如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說臟話、不論孩子到哪里去必須讓家長知道等等,讓孩子明白不是什么事情都任由他來,有了規則意識,孩子才能健康成長,將來才能更容易融入社會。
3、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分享可以避免孩子養成自私的性格,分享不單純指分享好吃的,還應當分享喜悅的心情、分擔家務,讓孩子在分享中體會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學會與他人溝通與交流。
4、不亂發脾氣。對人類而言喜怒哀樂是很正常的,因此孩子發發脾氣也未嘗不可,孩子發脾氣時家長也要冷處理,等孩子心情好點了再好孩子講道理,讓他知道發脾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甚至可能讓問題變得更糟,慢慢的孩子亂發脾氣的毛病就會有所改善。
十六歲的孩子被慣壞了有哪些表現
1、隨時隨地亂發脾氣。當孩子的某種要求沒有被滿足時,就會通過這種手段來達到目的。有些孩子還會在公共場合對著外人發脾氣,情緒自控力很差。
這種孩子多半是父母太過寵愛,尤其是祖輩們的疼愛,造成了以自我為中心。每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要及時對孩子進行情緒教育,可以結合一些情緒教育的繪本,引導孩子主動控制自己的情緒。
2、不尊重父母長輩。很多孩子在家被嬌慣了,經常無視家長的話,還對家里長輩呼來喝去。在集體或者公共環境也容易暴露出很多問題。比如: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不排隊甚至插隊。在家長看來都是小事,但是卻對別人造成了影響。
不尊重父母主要還是家長太過寵溺孩子,事事都以孩子為先,導致孩子產生優越感,并且無視了正確的長幼關系。平時父母就應該以身作則,培養好孩子的日常行為禮儀。
3、對物質過度索取。現在的孩子學習任務繁重,家長光盯著孩子的成績和分數了,平常也會用金錢或者物質獎勵的方式與成績掛鉤。平常也不要求孩子做家務,或者也通過物質獎勵激勵孩子做家務,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孩子好好學習,主動幫父母做家務,這原本就是孩子分內的事情,不能靠外部刺激來完成,因為時間一長,刺激物消失,孩子的主動性也消失了。
什么樣的父母容易慣壞孩子
第1種:總是給孩子各種“特殊待遇”的父母。這種家長說白了就是喜歡“慣著孩子”,在家里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要求必須滿足,出門總是各種袒護孩子,及時孩子犯了錯也不懲罰,這樣很容易培養出自私、沒有同情心的孩子。
第2種:對孩子過分注意的父母。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是每個家長的本能,但是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分注意,生活全部圍著孩子轉,這樣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己就是世界中心”的想法,長大后也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考慮他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