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說自己家的孩子遇到問題不是想著如何克服困難,解決問題,而是去逃避。比如孩子和別人玩游戲的時候,如果沒有贏得比賽,或者沒有達成自己的目標,做的不如別人好,就直接撂挑子不干了。家長面對孩子逃避困難的行為非常苦惱。那么,孩子遇到問題就逃避該怎么辦?
孩子遇到問題就逃避該怎么辦
1.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表現出畏難情緒時,家長要理解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有畏難情緒很正常、被理解,無需自責。比如,孩子害怕競爭,我們說“媽媽知道你害怕比別人慢,這很正常,媽媽剛開始學的時候也會怕輸。”這樣就可以和孩子共情,消除孩子內心的不安,只剩下解決具體的問題,而不用在意別人的評價。
2.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從態度來看,不要給孩子貼上標簽。給孩子貼上“逃避困難”的標簽,會孩子很受傷也很尷尬,家長越覺得孩子不行,孩子就越會在家長眼中表現出不自信的行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而當家長更多地關注和發現孩子“做”的事情,并幫助孩子建立信心時,孩子會越來越自信。
3.培養孩子自立的能力
父母平時可以教孩子一些解決困難的方法,面對困難時,試著讓孩子獨立面對,這時父母可以給孩子提出一些寶貴的意見。父母也可以給孩子提供積極的心理暗示,孩子之所以有逃避行為,是因為心里存在一些陰暗面,教育孩子不是干預孩子,做孩子的鋪路人。
4.讓孩子參與適度挑戰的任務
我們要根據孩子的能力,選擇難易適度的任務,讓孩子“跳一跳,能夠摘到桃”,這也是培養孩子應對挫折的心理的好辦法。平時,家長可以和孩子玩一些闖關的游戲,在玩的過程中,給予孩子適當的鼓勵很重要,增加孩子克服困難的信心,讓孩子覺得無論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會有愛他的人在支持著他。
孩子遇到問題就逃避該怎么辦?孩子產生退避反應,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消極的心理暗示在作怪。父母不是孩子的保護傘,每個孩子都要有獨立應對困難的能力。家長要放手讓孩子大膽去嘗試,不要過度地干涉。家長應只做引路人,不做鋪路者。